如何面對破碎的這個學年?

踏入6月原是傳統學年埋尾殺青之時,如今變成抗疫停課與復元的交接期。加上去歲年中因修例引起的風波,以及延續至學年初的社會運動,竄入各大、中學校園的滋擾;註定今年是個破碎學年。

踏入6月原是傳統學年埋尾殺青之時,如今變成抗疫停課與復元的交接期。不論學生、老師,甚至家長和社會人士除了停課、延考或停考的應變外,還要顧慮復課後學生返放學的安全。

加上去歲年中因修例引起的風波,以及延續至學年初的社會運動,竄入各大、中學校園的滋擾;註定今年是個破碎學年。

無謂追究學年破碎的原因

不少人仍熱衷究因尋源,亦有情緒狀態難以平靜面對,不過一般人連真相的一鱗半爪也無法掌握。垂手可得的多是傳媒和政客、學者和政評人士的說法;不論其公信力有多高,在嚴重扭曲的價值觀下這些說法根本不能用來找出真相。

學年破碎已是事實,導致這種後果的出現的肇因或什麼人曾做出不理想決策,已經非重要。身為教育界的從業人員,包括前線老師、行政支援和領導、輔導人員和社工等應盡快回復平常,穩守教育崗位,與年輕人共同面對當前現實,從困局中尋找可行的出口。

其中一個出路,就是從現實境況中尋找可供學習的地方。

指導學生尋找值得學習的內容,協助他們成長,這才是育人的意義;透過反思的過程交流感知、累積人生經驗,最後化為個人和整個教育界系統的智慧。

不一樣的學年仍有學習機會

這次時間接近半個學年的停課,是個實踐遙距教學的好機會。

學校從最初的擾攘慢慢摸索出較為系統化的操作,相信更多會是「各師各法」,即配合個別老師擅長的網絡教學法。過去超過十年的資訊技術化教學的呼籲和教師培訓,今次全都挪出來應用。連個別起步較慢的資深老師,亦因此而一下子給提升起來。

至於受教者的中小學生,也經歷了前輩非要等到升讀大專後才有的隔空學習。如何由面授過渡到非接觸學習、沒有肢體語言的溝通而啟動大腦的學習程序、純粹接收訊息指令而自覺學習交功課,這些都是全新體驗,短期內卻一一實行。

當然成敗優劣總有定數,總算是邁出新一步;復課後不論老師或學生若仍可持續,就是新教學途徑。

其實受惠者還有家長。在家學習者的必然導師就是,同樣宅在家中工作的父母;這是他們當學生時尚未有的就學經驗,此際也得為了子女而學、增長知識。

教學策略和課堂設計也有需要作出變革;因遙距傳遞令教學內容包裝非改不可、因父母家長可能同場參與故要調適內容和傳遞方式、因考慮到學生獨自面對屏幕要加強考量專注時間的局限。

所以每一節網絡課堂,根本是教師學習的成果。

要參與重建學生的心理和認知

網絡教學的配置突顯了對於弱勢家庭子弟的不利,數碼隔閡一直都存在、也有很多論述,今次卻實實在在地呈現出不公平。即使短期內解決不了,疫後必須認真地整合重建,透過社會力量提供支援和補足措施。

過去半年的教學迫使學生投入網絡,教育界既然採用這個隱含大量陷阱的平台,必然有責任為孩子提供自保工具。近年因網絡犯罪移師學界,有關方面已在師長層面急謀對策,未來要加快落實到學生學習的高度。起底、虛擬欺凌、情色誘騙、金錢詐騙等無以名之的非法毒害就伏在每個孩子身旁,復課後德育培養和防罪工作也急於加把勁。

在這破碎學年初段,來自網絡世界的假新聞充斥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學童明辨是非能力的培養已是急切的補救建設。教育界更應自覺地檢視個別業內人士的專業操守。

相信坊間較多的討論是追落後、補課時,積極一點的會是把網絡教學經驗恆常化;然而自覺地分析在破碎學年內學生得到的「非尋常」的經歷才是至為重要,我們有責任協助重建他們的心理和認知。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