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學習知識與做人道理?

我們在學習客觀知識的時候,我們還是須要先有正確的精神態度才可。你想一想,當孩子認真、專心地學習,而且又懂得尊重學問,他就是正在實踐以上的做人道理啊!

本文討論在教授知識時如何令孩子吸收到做人的信息。

一般人會認為知識是客觀事實或事物定理的問題,因此在我們探究知識的時候,須要保持客觀的態度,摒棄個人的主觀、偏見、成見等。其實這方向,便是我們學做人時面對人、事與客觀世界的一些很重要的精神,背後就是一種放下自我、謙卑的精神,願意尊重更高的客觀秩序之精神。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在學習客觀知識的時候,我們還是須要先有正確的精神態度才可。你想一想,當孩子認真、專心地學習,而且又懂得尊重學問,他就是正在實踐以上的做人道理啊!

發現知識背後人物的精神

再進一步,你想一想,每一項知識之所以得到確立,背後是經歷很多人的努力與付出的,如果我們能把背後的人物、故事為孩子們訴說,他們必定得到很多在做人操守上的啟發。譬如,牛頓見到樹上的蘋果掉到地上而發現重力的故事廣為人知。不過,你可知道,原來當時牛頓正在散步沉思有關重力的問題,蘋果的掉下引起了他的思考:為何蘋果總是垂直地落在地上?為何不能向上升或者是斜落?為何永遠朝向地心?從這故事中可看到,牛頓是多麼專注在他的研究上,即使在空閒時,也會找着關鍵的問題來沉思,希望得到解答。這是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啊!孩子多聽人物的故事,對於追求知識方面不是能得到很好的啟發,乃至與做人想通起來嗎?所以,雖然客觀知識不是與人生直接相干,但是獲取知識之精神與態度,則是我們做人操守的表現。

把知識聯繫到做人操守

我們看看以下一篇課文,是民國初年小學的國文課,內容是教授有關日常用具的知識,題目為〈器具〉,課文:「人居室中,飲、食、臥、起,皆需器具。唯匠人造器,勞心、力,費時日。其成不易。用器之人,應知愛惜。不可任意毀傷也。」課文側配有一些器具的圖畫,包括各種檯子、椅子及食具等。大家可以看到,課文中除了說明何謂器具的簡單知識之外,更描述了匠人製造器具時勞心勞力、全心全意付出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付出之情,生起對匠人的感激之情,並且對器具要有珍惜之情。你看,就算教導客觀知識也好,我們也可以在恰當的地方,加入在做人道理上的一些啟發。上述課文,就很自然的聯繫到感激與珍惜的課題了。

正直人物的故事

再進一步說,如能在學生的學業裏面加入一些對做人處世直接有所啟發的課文內容,例如一些故事、好人好事等,這當然就更好了。在百年前的小學國文課文中,有一篇題目為〈張元〉(一位小孩子的名字)的課文,記下了一個很簡單,卻又令人從心底敬佩的故事。課文說:「張元南鄰,有二杏樹。杏熟,多墜園中。群兒取食之,元獨不可。群兒問其故,元曰:『是鄰家之果,非我所宜取也。』乃與群兒收果,送還鄰家。」你看,這個叫張元的孩子多好,雖然沒有人看管,儘管其他孩子都把果子拿取來吃,但是張元明知果子不屬於自己,便堅持不吃,還帶領孩子們一起歸還果子,多正直啊!

概念等於價值觀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對孩子說一些概念,例如天堂、反省、價值等等,其實孩子只是當成為一個詞語,不一定能成為他在做人處世上的資源,如何才能真正打通起來?最近,在我們的孩子課程中,有一位幼兒園的小孩子,因為他的學校在宗教課中說到天堂、地獄的問題,他常常跟人家說起來。他問我:「天堂是怎麼樣的?」我跟他說天堂是如何如何光明、美麗等等的圖像,然後問他:「你喜歡到天堂嗎?」他說:「喜歡啊,但是怎麼才能夠去到呢?」我說:「我會教你的!」於是叫他要乖、聽話等等。後來他又問我地獄是怎麼的,我就說地獄太恐怖了,讓他長大一點才說給他聽。他又問我,他將來會去天堂還是地獄,我說你這麼乖,你一定會去天堂的。

以上的說法,其實只能夠在理性上令這位小孩子有一點理解。後來有一個機會,我就再教導這位小孩子。這天我見到這位孩子對媽媽發脾氣,我讓他稍為平靜一點以後就跟他說:「上次你不是問我如何去天堂,還有你會不會去地獄的問題嗎?」小孩子點點頭。我再跟他說:「其實天堂和地獄都有它們的一道無形的門口。」小孩子說:「在那裏?」我問:「你現在是不是還發在脾氣?」他說:「還有一點。」我問:「那你的心是不是很不舒服、很不開心?」他說:「是啊!」我說:「這是因為你心中的地獄之門打開了,所以你會覺得很不舒服的!」他說:「啊!」我就跟他說一些故事,慢慢地,他就恢復過來,情緒平服,而且心情也開朗多了。我就問他:「你明白聽媽媽的話是多好啊,媽媽開心,你開心嗎?」他說:「開心。」我問:「你現在開心嗎?」他說:「開心!」我說:「因為你心中的天堂之門打開了!」他問:「我到了天堂嗎?」我說:「不是現在!如果你能夠保持乖、聽話、開開心心,那麼,你長大了就會走到天堂了!」他說:「好啊!」你們看這樣是不是比較能夠把知識與小孩子的做人態度結合起來?

許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