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學校如何辨識學生的需要?學校如何滿足學生的需要?」這是一個策劃學校政策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從學校的角度,和學生的角度會有所不同,那麼應如何下決定呢?
前天晚上,學校四社舉辦晚會,我趁機在燒烤時侯與學生交談,希望多了解他們的為人。其中我與來自一班較為多行為問題班別兩名學生傾談,他們一本正經地與我交談,問到他們在星期六、日閒時有何娛樂,他們同時表示沒什麼特別,均是「打機」為多。我告訴他們在我中學時期沒有電玩,閱讀衛斯理科幻小說、金庸武俠小說,和三毛充滿異國風情的遊記等便是我的消閒活動。
與他們分享閱讀的喜悅時,他們彷彿被感染,也羞澀地表示他們偶爾也會閱讀漫畫書,但是內容文字不多。從中我體會到學生的見識尚淺,倘能鼓勵他們多閱讀,擴闊他們的視野,兼且可加强學生語文能力,這對他們是一件美事,我認為這便是他們的需要。況且「從閱讀中學習」乃教育局四大關鍵項目之一,學校也會配合其理念推行閱讀,因為這有助學生成長。不過,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可能認為「打機」較為有趣,因為他們自小沒培養到閱讀習慣,自然不會把閱讀當作重要事項。因此,當學校要推行閱讀計劃時,老師需要更大的氣力,因為這是學校認為是學生的需要,而另一邊廂的學生卻不認為是他們的需要呢!
需要也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
今年我們強調課堂常規,其中包括學生坐姿要正確,腰要直、雙腳平放地面,及背靠椅背等,目的除了督促學生以最佳狀態學習外,還有是教導學生守規,培養良好習慣,日後能在社會上奉公守法,做一名良好公民。學生經老師多次提醒後大致表現合符標準,但有少部分學生依然故我,上課時伏案。
有中四學生認為上課能否學到知識是他的個人事情,況且他因兼職夜睡而未能上課專注是正常表現。對他而言,賺錢比學習更重要,可能你會奇怪為何此學生不乾趣退學投入職場。沒什麼原因,只是該生認為擁有學生身份總有一些好處。可見學生的需要並不合理,這又一次與學校想法不同。或許有人會體諒該生,並相信總有一天學生會明白學校的用意,現在便由他自由發揮吧!可是我會問既然有法可不依,那麼為何要立法?對於守規的人來說又是否不公呢?只顧體諒、包容而放棄對學生的要求與期望,這會教導出一個怎樣的學生?
近日看到一段錄自2017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方案小組委員會短片,片中是一名年輕市民的三分鐘發言,其內容空洞,只顧漫罵且用詞粗俗。為什麼年輕人會選擇用這方法表達意見?這方法真的是最好的嗎?能達到爭取的目標?或是應先弄清楚目標,嘗試為目標訂出建議,有禮貌地表達。既不失個人儀表,又可利用良機發表有利社會進步的意見。社會的進步有賴大家努力作貢獻,雖然各人所持意見不同,但這也是多元社會的正常現狀,大家便應努力尋求共識,達到雙贏的結果。因此,學生在學時應有需要學習與人合作、禮貌、理性分析、積極正面的態度。學生可能認為沒此需要,不過為着社會發展及學生個人成長,老師宜堅持對待學生應有嚴謹的期望與態度。教導學生的方法可以很多,但重要是說清楚道理,讓學生知道原諉。當然還有一項更重要的是以「愛」去教導學生。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