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反修例示威形勢比2014 年的違法佔中更嚴重,因為發生了相當激烈的暴力行為。示威行動不斷升級,暴力亦不斷升級,大量示威者堵塞機場,不僅對旅客造成不便,更對遊客和在場採訪的記者動粗,甚至在眾目睽睽下,無差別對內地記者和遊客行私刑,目無法紀,可謂喪心病狂,行為令人髮指。事件已嚴重打擊香港的國際聲譽。
自反修例爭議發生後,我察覺社會變得非常撕裂,支持警察和政府的人與反修例和仇警人士有如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前者大多屬較成熟、有工作經驗,且經濟能力較高人士,他們當中有不少在香港有生意,明白香港的繁榮安定得來不易,希望社會秩序盡快恢復。而經常穿梭各地的營商人士則對癱瘓機場的行動感到極其憤怒。另一方面,有不少年輕人同情示威人士,認為一切源於政府不聽民意,不回應訴求,無力解決問題,他們的怨懟及無力感相當重。
我認為互聯網發展加深社會撕裂,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經常瀏覽的網頁和群組,而這些群組的會員大多與自己理念相近,令群組淪為迴聲室(Echo Chamber)或所謂的圍爐取暖,大家發表相同意見,接收同類信息,卻與不同意見者的立場拉向兩極,缺乏同理心,難以理解和接受不同意見,導致仇恨和負面情緒不斷加劇,情况令人擔心。
撇除那些別有用心破壞香港法治的極端暴力分子,對於社會上與我們這一代有不同意見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我認為我們必須想辦法,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展開對話,才有助紓緩彼此的矛盾。
先要解決房屋問題
自從修例爭議爆發後,社會的嚴重撕裂更明顯浮現。年輕人和我們這一代人的分歧特別嚴重,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想辦法,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展開對話,才有助紓緩彼此的矛盾。
我認為時下年輕人的怨氣主要基於三個原因,第一是土地房屋問題嚴峻,第二是貧富差距擴大,第三就是青年向上流動機會減少。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在《明報》專訪中提到,以去年本港家庭收入中位數33.98 萬來計算,若要購買一個九龍區市值592 萬約300 呎的單位,該家庭在「不吃不喝不消費」並把全部收入儲起買樓的情况下,也需17.45 年才能置業。莊教授指出,去年樓價上升一成,但實際工資只增長約2%,反映港人供樓能力惡化,樓價已變成非一般港人可負擔。現時發展商推出的「納米樓」面積細,樓價相對低,愈來愈受港人歡迎,有單位面積甚至只有128 呎。年輕人努力工作儲錢,最後用盡積蓄,勉強只能購得「龍牀盤」。試問沒有安身之所,又怎能談婚論嫁、生兒育女呢?所以我認為嚴峻房屋問題令不少年輕人對未來失去希望,對社會的怨氣大。
我們這一代在嬰兒潮出生,特別是舊制的公務員,大多在置業方面不成問題,經濟上亦沒有壓力,有不少人在子女長大後都會把自住物業賣掉,換一間較細的單位,幫助下一代置業。現時年輕人要「上車」,只能靠家人經濟支持。
截至2019 年6 月底, 約有147900 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8200 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兩者合共達25.61 萬宗,反映有不少年輕人對公屋有迫切需求。我知道甚至有大學生為了能獲配公屋而放棄加薪機會,令人痛心。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