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教評心事」,筆者簡介「實踐者知識」的特徵及與「專業知識」的差距。由於篇幅所限,將在本期「教評心事」中再談如何收窄「實踐者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差距,令到有價值的「實踐者知識」可以轉化為廣為人認同的「專業知識」。Hiebert, Gallimore, & Stigler認為教師應用「實踐者知識」有助提升教學效能,如果教師希望提升這類「實踐者知識」成為「專業知識」時,有以下四方面須要考慮:
如何將教師的教學知識轉化成與同工分享的形式?
教師如需提升其日常教學「實踐者知識」的實用性就必須與同工分享。教師與同工分享前須與以往過去的教學模式作比較,期望找到一些共通原則,以展示並分享他們所學到的知識。教師須要將課程單元作具體的規劃以確定分析和改進的部分,也須簡化教學研究的過程。教學是一項非常複雜的活動,必須以某種方式對其進行分析以研究它並分享所學到的知識。教學研究並非一般社會學科的研究,不能以抽離方式進行。教師通常也沒有資源以跨教室形式進行研究。
一種較易進行的教學研究方式是研究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在每堂課中,有關學生學習的相關因素千絲萬縷,當中包括學習目標、學生學習情況、課程分析和教學法等等。課堂分析着重於研究構成教學流程的許多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當課堂足夠小,可以將教學的複雜性降低到可研究的規模。由於大多數教師通過日常課堂進行教學,因此這種分析教學的方式也適合一般教師使用的熟悉形式。因此,對教師而言,教學研究如能針對課堂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效能,以發展和檢驗教學新嘗試,則較為可行。
當教師們相互協作以解決實踐問題時,以及當他們指導年輕老師時,教師將這種他們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者知識」與他人分享,就可探索這些「實踐者知識」是否可擴展至不同的場景下應用,便可提升這些知識成為理論。上述方式提供了一種方法,可以將在一個環境或教室中學習到的東西轉移到另一個環境或教室中。教師間相互協作及資深教師指導年青老師提供了一種場景讓教師們檢視他們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者知識」。
「實踐者知識」須要選擇合適的載體儲存及分享
如果教師希望將自己的知識與他人分享,一般使用文字媒介。文字記錄可以保存想法,並允許其他人閱覽,不受時間及空間限制。 但是,隨着影片技術的出現,可能性已經擴大。現在教師可以拍攝短片形式將課堂教學過程呈現,並將「實踐者知識」與他人分享甚至儲存,從而使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者知識」更讓觀眾具體可見。
如果教學過程中以課節(Lesson)為展示和儲存教學知識的單位,那麼拍攝短片形式能升分享教學知識的效能。 教師可以將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以課節單位拍攝短片,並將之數碼化,加上索引,有條理地儲存,並盡可能減少所用的儲存空間,以便其他人觀摩。 短片較文字記錄可更具體地展示教學實踐過程,表明教師的想法,避免了很多文字描述的不必要誤解。
「實踐者知識」須要索引及分類
教師最自然的索引框架是課程。如果教師共享相同的課程,並且期望教授相同的主題,則可以將專業知識與課程一起編制索引。從這個角度來看,很明顯,共享課程是分享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者知識」的關鍵推動力,讓專業的教學知識可以有系統地建立。共享課程還可以順理成章地將個人知識轉移到公共世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據;一個老師知道的有關教授特定主題的知識可能會幫助另一位面對相同主題的老師。教師所遇到的問題以及通過創建新知識提供的解決方案更可能在不同地點和時間之間與其他同工共享。這樣可以進一步推動教師對嘗試新想法以解決真正存在的問題;而且,可以通過所有老師將教授相關主題的經驗有條理地來儲存並以索引,並允許其他人閱覽及參考,就可將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者知識」轉化成為真正的專業知識。
Hiebert,Gallimore和Stigler(2002)認為,知識越詳細和具體,就越有可能被檢索、提取及應用。這是因為可以將特定的「實踐者知識」聯繫到特定課程主題。今天,教師已可借助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可以讓教師輕而易舉及廣泛地於互聯網上的多媒體數據庫搜尋合用的教學材料及相關知識。現今世界不少地方已有大型網站將教學示例短片、學生作品的圖像以及老師和研究人員的評論有機地組織起來,所有這些資料有條理地圍繞着共享課程的主題編制索引,甚至與共享的課程進行了進階的整合,讓教師將所有這些資源都與教師負責的特定課程相關聯,當他們面對教授特定主題和特定課程,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立即獲得一系列想法以及生動的替代做法示例,方便他們施教。
「實踐者知識」須要驗證及改進
教師通常不能保證他們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者知識」在任何情況均是一定正確甚至是有用的。偶而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者知識」不一定能提高教學效果。這些知識可能是即時的,或是不完整的,有時甚至未能針對某些特定情況而變得毫無用處。
教師需要將這種他們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者知識」與他人分享,就可驗證相關知識是否在不同情況都合用――這是一項持續評估質量的方案。
隨着年日的累積,「實踐者知識」經過多次試驗及重複觀察,就可以產生值得信賴的知識。某些「實踐者知識」可以據當時當地的情況作一些修訂,以便在不同情況下進行有效的實踐。實際上,教師通過多次在課堂的試驗及反覆觀察,利用學生的反饋及個人深入的反思,長時間地修訂教學方法,積累相關經驗。然而,為了確保真正的改進,教師必須將他們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者知識」放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試驗,必須在許多情況下嘗試和觀察有關的做法是否可行,並且隨着時間和地點的積累和共享結果,逐步克服教學情境的局限。
筆者在本期簡介教師如要提升這類「實踐者知識」的教學效能並提升成為「專業知識」有以上四方面須要考慮。由於篇幅所限,期望在下期「教評心事」中再談如何將「實踐者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差距收窄,令有價值的「實踐者知識」可以轉化為「專業知識」。
參考文獻
Hiebert, J., Gallimore, R., & Stigler, J., W. . (2002). A knowledge base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What would it look like and how can we get on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1(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