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只能為父母親上一堂課,我會説這個: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
回想我在1970年開始進入小學教書,最初6年擔任班主任,教中文及數學,往事仍歷歷在目。
在第7年起,我晉升為主任,負責訓育,當時戰戰兢兢,老前輩教我:「無嘢嘅,你每年最重要的是兩件事,一是組織風紀糾察隊,管好學生小息,上課前後,排隊的秩序;二是每學期每個周會,為老師擬好周訓,並配合適當的經文。」我鞠躬致謝,照做如儀。
説到編排周訓,其實沒有什麼難度,打開校曆日誌表,看看重要節期,需要編配周訓的日子,填空格式,搬入「誠實」、「愛心」、「勤勞」等一大堆品德培育詞彙便完工。至於配合經文,跟去年、前年的文件比照一下,也可妥貼填入。當時沒有「全年關注事項」等深入的思考,也沒有小組會議討論,獨行俠式,工作便完成了。
今天我提這個,想説什麼?
校長首要特質是什麼?
最近我想:若我在一年、一個學期裏只能選取一個周訓,我會選什麼?(看來我近日的日子過得輕省,又開始思潮起伏了!)
既然有問題出現,便需要解決吧!首先在我腦海裏浮起的詞語是「誠實」。在校長培訓班,若有人問我,校長最需要的特質是什麼?我可能會答「領袖才能」,我可能會答「親和力」,但我答得最多的是「誠實」,《中庸》有曰:「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明」在這裏可解作最高智慧)。當我以為可以決定用「誠實」做全年周訓時,我又猶豫起來,培養孩子誠實,要有環境的配合,環看四周,謊言太多了,都是誠實的反面教材,若沒有足夠的生活片段及素材、有影響力的人物,如何教導小孩子追求「誠實」?
我隨之想起「愛心」。基督教重視「愛」,「愛人如己」是最重要訓義之一,那麼,「愛心」作為全年周訓,最適當不過吧!但一下子之後,我又再遲疑,培訓孩子自愛愛人,也是很難解説的一門學問。
最近曾指導一位學員做行動學習,在過程中我也學習了很多。
寓言重心 不易教導
她在一所有很多非華語學生的學校任教,她有一個志願,是教導學生們了解中國文化,甚至愛中國文化,那麼孩子們整個家庭,與本地人的融和,便更容易了,她希望透過説故事,讓學生了解古代中國重要人物,進而了解其行為模式,由一年級開始,用繪畫、兒歌、話劇等方式,每年學習兩個人物的生平,深入淺出地讓學生從理解到欣賞中國文化。這個校本課程設計,便是她的行動學習,對此我十分欣賞。
一年級她選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孔融,另一個是李時珍,今天我只談孔融。
我知道她選孔融,是要弘揚他尊敬及禮讓兄長的品德,進而希望孩子們模仿學習,在家庭裏實踐出來,開始時大家都同意選材及重心。
但其後出現了一定的困難,當向學生們提出孔融讓梨的故事,學生大多不以為然,分別指出兄長很兇、「擺款」,對讓梨都顯示不會心甘情願。
漸漸學員明白了,這個故事的重心不是孔融,而是孔融的兄長。講到因果,應該是孔融的兄長先愛護弟弟,處處保護弟弟,以弟弟的需要先行,弟弟讓梨是果,不是因。我們在教弟弟讓梨之先,要教兄長愛弟。所以説,愛人如己是不易教的,是自己先感受到別人的愛,才會做出來。
一生之計在於勤
今天我重新問了一次命題,那麼我會選什麼作為全年的周訓?再三思考後,我決定選「勤勞」,為什麼?
勤勞,只要有自我要求,自己設定準則,自己訓練自己,持之以恆,可以不受環境及他人影響,積小成為大成,達至成功。
先説「勤」,簡單講「勤洗手」,小孩子明白有了一個目的,為了保持清潔、健康,要勤洗手,勤是反覆重複,不嫌煩的表現,但可達到一個目的,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勤讀書也是,為了自己的學習、生活的需要,努力學習,自我完善。
至於「勞」,簡單説,是勞動,包含運動、動腦筋,是每天都需要的一種活動,例如鍛煉身體,保持健康,好處天天都見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青少年成長的大忌,要自律、實踐,最後養成堅毅、刻苦的品德,終生受用不盡。
難怪古語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的確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