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後一艘奴隸船克羅蒂德號,是歷史上記錄得最詳盡的運送奴隸航程紀錄之一。這條的船殘骸在去年被考古學家發現,而這殘骸對美國阿拉巴馬州莫比爾市的一個黑人社區,有着重大的意義。
在1860年,奴隸已是美國經濟的基礎;他們的價值比投資於製造業、鐵路以及銀行的資本額加起來還多。當時,美國與世界各地的銀行都將資金灌注到阿拉巴馬、密西西比與路易斯安那州,投資農園、南方的銀行,以及奴隸──他們可以被當成抵押品。
引進奴隸到美國自1808年起雖然已屬違法,但到了1859年,美國境內的奴隸價格飛漲,重挫農園主收益,也激起部分農園主大聲疾呼要重啟奴隸貿易。當時農園主提摩西‧梅赫就做了個大膽的賭注:要在聯邦當局眼前,將一群非洲奴隸運到阿拉巴馬的莫比爾。梅赫在1860年2月,由莫比爾啟航前往位於今日非洲的貝寧共和國。1860年7月,梅赫把一百多名非洲奴隸運到阿拉巴馬,但引進奴隸罪行的刑罰是絞刑,於是克羅蒂德號的船長就一把火把整條船燒掉,湮滅證據。
重獲自由 落地生根
這群非洲人落船後,就進入農園工作。他們雖然來自非洲不同族群,各有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但他們團結,互相照顧,守望相助。直到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聯邦軍來到莫比爾市,奴隸制度廢止,解放了他們。重獲自由後,他們向船長提出索取土地賠償,當然對方不答應。但他們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努力工作,最後成功從船長手上買到了土地。他們在土地上建屋,開墾菜園和果園,還建了學校與教堂。他們為村落取名「非洲城」,開始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
時至今日,非洲城已住了好幾代人,但是如今這個村落榮景不再。當地四處都是破爛的排屋。因為重工業──包括數座化學工廠、一座石油儲油場,以及僅存的一座造紙廠──沿着河濱排列,入侵了這個社區生活圈。
環境正義議題困擾着社區,村民了解重工業社區提供工作機會,但也是兩面刃,污染與癌症正影響着當地居民。幾年前,非洲城的居民相互協助下,抵擋了在職業學校正對面興建另一座儲油場的計劃。但是,莫比爾市當地的商會仍持續尋求工業進駐。非洲城的人們認為,莫比爾市一直沒有好好照顧他們,因為市方只想讓這整個區域工業化來賺錢。
克羅蒂德號的考古發現正好為非洲城帶來一個自救計劃,社區認為可以靠觀光賺錢,並試圖說服商會。社區透過連串計畫,讓社群重新與河流和彼此聯繫起來。計畫包括在附近一個城市新建一座州立公園,因為該市從1986年起就是貝寧共和國烏伊達市──即四百年前奴隸乘船出發的地方──的姊妹市。
原諒始於承認過錯
正因為發現克羅蒂德號,阿拉巴馬州歷史委員會,以及國立非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博物館,都建議可在非洲城設立奴隸船國家紀念碑。社區也有個想法:鐵達尼號有其巡迴展覽,克羅蒂德號為什麼不行?華盛頓特區有非裔美國人博物館,為何不為克羅蒂德號蓋個什麼?這樣,可以給當年船員的後代講述這裏的重要歷史。
奴隸與船克羅蒂德號一事,讓人們明白要正視種族議題的本質,就必須從承認歷史開始,否則人們的傷口永遠無法痊癒。非裔美國人在美國一直不受歡迎,被強逼勞動,遭虐待與殺害。非洲城的當地人認為,原諒始於承認那些發生過的過錯,並為過錯道歉。
三聯、商務、中華、誠品、7-11及OK便利店有售。
《國家地理》雜誌 訂閱優惠https://nghk.shoplineap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