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辦港式學校的條件

若要吸引香港人到內地辦精英教育,從而令到專業科技之港人放心子女在這些類型學校就讀,現時的政策上的條條框框必須改善。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是中國發展的一大重點。其目標是打造一個世界級的,以科研創新驅動的城市經濟群。九個城市人口約6700萬,面積5.6萬平方里,2017年經濟規模總量10萬億元,發展潛質巨大。

目前仍討論集中在高等院校如何在灣區城市落戶,結合當地企業培養科技、專業人才以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2005年在珠海創辦聯合國際學院的浸會大學,2012年在深圳開辦大學的中文大學便是先驅。其他大學亦有不同的科研合作項目,估計未來會有更多本港大學在大灣區城市落戶。畢竟內地廣東省高水平的大學着實太少,除中山大學,深圳大學外,你還記得起哪些?而香港,則有5所位列全球200強大學之列(《英國泰晤士報》,2018)。

精英VS普惠

隨着更多港人到大灣區工作、生活,幼小中教育配套變得更為重要。這些人士當中,應以專業人士為主,例如港辦大學的教職員、各科研機構、金融、貿易企業的管理人士,技術人員等,要吸引他們到內地工作、生活,除優裕的報酬外,更需了解他們的子女教育問題。

教育局楊潤雄局長去年10月在港台節目提到大灣區辦香港課程學校,得到廣東省政府的配合,並設這些學校主要以廣東話任教。我看局長說法並不全面。他可能要多點解決香港專業、中產家長對教育的想法,如果他們到內地工作、生活,他們想自己的子女到什麼樣的幼小中學讀書?

也許受歡迎的會是較精英取向的學校,類似在本港的前列直資、私立,以至國際學校,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中文科則可選粵語或普通話教學。他們不介意付多一點學費,但必須保證師資水平要高些,多些學習英語的機會。據知在深圳的中文大學(深圳)受內地學生歡迎,取錄學生的入學分數線十分高,比得上內地頂尖大學,除了中文大學名氣外,還因為是內地罕有的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大學。

近年內地政府為防止基礎教育進一步商品化,一力推行在幼稚園,及中學初中九年的所謂普惠教育。幼稚園定下指標是八成為普惠式,不能收取高昂學費;小學初中,即使民辦的,也不容許高收費,只有高中,因為不是義務教育範疇,所以不強逼改辦普惠式教育。香港及外來的辦學者因此對在內地辦精英民營學校的動機大減。

突破政策的條條框框

因此,若要吸引香港人到內地辦精英教育,從而令到專業科技之港人放心子女在這些類型學校就讀,現時的政策上的條條框框必須改善。例如:

  1. 香港辦學團體要有經營主導權,例如佔股51%以上,並納香港利得稅。中港合資中的內內地股東必須要佔大股的政策需要改變,香港辦學者才有動力到內地辦學。
  2. 幼小中學應有普惠與精英教育的多元選擇。現時香港中小學已全面資助,而幼稚園也有八成資助。那麼香港人在大灣區工作,子女入讀幼小中學,是否也獲此比例的資助(此為普惠式教育,近乎本港的資助學校形式) ,同時提供精英學校選擇,這些學校以英語為授學語言,有較佳的師資及設施,當然也收取較高的學費。除應試香港文憑試外,亦可選擇國際課程(IB、IGCSE、AL等)。
  3. 為鼓勵中港共融,內地學生也可分享港式教育,就如本港的國際學校,可設定比例,如30%,予內地學生就讀。在普惠式港校,香港學生得到全面資助,而內地生則需交一定數額的學費。在精英學校,香港生及內地生均需交相同學費,或香港生獲港府一定的資助。

在內地大灣區城市興辦港式學校,不單惠及香港家長,也讓內地部分學生分享港式教育,並促成中港下一代的共融。同時,學校亦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只要政策上有突破,持香港教學資歷校長、教師也可有多一個發展才能的平台,並把港式教育特色往此幅射。基於內地校舍寬敞,設施物品價平,員工成本比較低等優勢,如結合香港較先進的教育管理體系及英語授學的傳統與經驗,在內地辦學成功的機會是不低的。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