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在珠海舉辦一個教育博覽會,也可以說是該大學準備把它的珠海分校(有別於與香港浸會大學合辦的國際聯合書院)改造成一個教師教育基地的前奏。3天半的博覽會,1400個參展單位,還加插了大大小小許多研討會與工作坊,與會者來自全國各地,不少於2萬人。最後一天是關於大灣區教育的討論。這裏把因此引發筆者的思考,與讀者分享。
回報世界 保持優越
從來筆者就認為香港把自己困在一個小地方,不是辦法,長遠來說沒有出路。這種危機,已經日漸顯著,但是整個香港,卻彷彿渾然不覺。廣義來說,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其實是受益於周圍甚至全球的市場與資金,才能發展起來。過去,香港的經濟起飛,固然有香港人的智慧與努力,但也是由於周邊的社會,都是相當保守與封閉──南亞、東南亞、中國大陸……而香港的自由市場一枝獨秀。但那已是歷史!
不管過去如何,香港要保持自己的優越地位,就需要與周圍的社會融為一體,而不是關起門來希望獨善其身。也就是說,香港在經濟、文化,以至教育、醫療、宗教等各方面,都必須把自己的優勢輻射出去,也因此才能繼續得到其他社會的滋潤。假如仍然保持着過去了的意念,以「有益於我」作為香港發展的大前提,而不是以回報更大範圍的社會作為自己發展的基本形態,就遲早會被孤立,或曰被邊緣化。這種情形,其實已經在逐漸變得顯著,許多朋友已經感到迫在眉睫,但是我們從事政治的人士,卻似乎對此懵然,仍然沉醉於內鬥、內耗而樂此不疲。
就教育而言,這種情形也已經很迫切。本欄不厭其煩地多次談到,與香港齊名的國際大都市,尤其是金融中心,倫敦有40多所大學,紐約有110所大學(包括分校)。即使在香港的周邊,北京有90多所大學、上海70多所、台北33所、東京120所(不算初級學院)。不是要與人家攀比數目,但是這些城市裏的高等院校,第一並不限於招收本市的學生;第二它們並不期望畢業生留在本地工作;第三它們本地的中學畢業生,也沒有局限於在本地升學。這才是國際大都市的氣派!
就是因為這些大都市的院校,是為更大地理範圍(甚至全球)的學生開放的,這些院校,才能繼續受到外部其他社會的滋潤,也才能保持它們的優越地位。它們優越性對周邊的輻射,與周邊社會對它們的滋潤,是相輔相成的,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擴大來說,倫敦的發展,有大倫敦(Greater London)的支撐;較小的城市如波士頓,也有大波士頓(Greater Boston)的支撐。北京正在不斷擴建,也是這種概念,這也許是大城市發展的必需。香港當然不可以說要建立「大香港」,但是其他城市建設一個與其他城市平等互利的大地域,看來是香港發展的必然。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正好切中了這種發展的必然。
困守香港 難有出路
香港與大灣區融為一體,不管中國當政的是怎樣的政府,都必然會出現。回顧過去,或者是因為香港的殖民地地位,或者是由於內地政治運動的影響,香港不斷被割裂在較大的地域之外。不過如上述,因為周邊都保守而封閉,香港得到了獨有的發展優勢。當周圍的社會都處於開放、發展、進取的狀態(最近我們的同事在越南、柬埔寨、蒙古、哈薩克斯坦工作,都感到逼人而來的進取氣息),香港能夠融入更大的一個地域,將是香港得以力挽狂瀾的黃金機會,也可以說是一去不復返的機會。真箇是「蘇州過後無艇搭」。周邊的社會,沒有了香港一樣會發展,香港不能參加到更大的地域發展,就只有不斷地墮後。
在香港,也許由於許多家庭來自中國內地政治運動濃郁的時代,也由於習慣了香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思維方式,對於內地的政治文化不容易接受,對於事事由政府行為策動的社會很難理解,因此對於由中國政府提出來「大灣區」概念,懷有戒心。這可以理解。但是試想深一層,真正融入大灣區,但仍然保持「兩制」,那將是香港無可抗拒的機遇。
回到教育。本欄多年前與當時的政府「中央政策組」提出,中國(目前也一樣)有兩個地域性的教育樞紐。假如以高等教育為考慮軸心,一個是黃渤地區(黃海與渤海),大致包括北京、天津、大連;裏面有全國領頭的北大、清華,還有人民大學、北師大、北航、中央民大,也有南開、大連理工大學等等。
另一個是長江流域,大致包括上海、南京、杭州、也可以包括武漢;裏面有復旦、同濟、交通、華東師大、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
這兩個樞紐,高等教育的優勢,也伴着基礎教育的可喜發展。像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基礎教育都各自有出類拔萃的表現。
南方的教育,正在努力。但是也許暫時與上述的兩個樞紐還有差距。即使是少數的985大學(受國家資源優待的大學),也有待與上述的院校看齊。最令許多人困惑的是,資源豐富的廣東省,教育卻一直排在全國的後面。廣東省其實也有教育比較有活力和潛力的地方,深圳就是一個例子。
上述南中國的教育弱勢,是因為沒有把港澳包進去。回歸以前,許多報道還刻意把「中國香港」,包含在國家的教育成就。近年,回歸了,反而沒有了這種「國民待遇」。說起中國的大學如何如何,就沒有了香港的大學。相信不是故意排斥香港,但是在一般的意識上,「兩制」也許超過了「一國」。這是題外話。
大灣聯盟 第三樞紐
若把香港包進去,把粵港澳9+2一起來考慮,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形成一個大灣區的教育樞紐。這裏面有香港世界前列的大學,前列的大學學術部門,也有在國際比較研究中前列的基礎教育體系(香港和澳門)。假如連成一氣,一定可以把大灣區的教育發展到世界的前列。這也是香港教育的一個發展機遇。
純粹從香港的角度看,香港優越的大學不少,但是缺乏層次。假如把大灣區看成是一個大整體,香港的學生就會有更大的機會進入適合自己的院校。而香港也能從一個大範圍招收最適合的學生。
香港的中小學,也會有更大的活動空間,超越目前局限於少數「姐妹學校」的模式。而香港擁有的國際上認同的教育研究,也將會有大範圍的研究對象,也會壯大整個南中國的教育研究實力,成為中國的一個教育研究基地。這些,都只不過是目前可以想像得到的,真正探討起來,一定會開拓一個全新的教育天地。
一位北師大的教授在會上說,大灣區的特點,是很多移民社會,因此社會文化比較講究包容。照這個說法,香港是中國與國際的一個接合點,大灣區又恰好是香港與內地的一個接合點。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