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規難以帶來成長 名校學位無法消滅自卑

恩怨情仇一小時(二)

人心易傷,我們總有不經意傷害孩子的時候。我希望師生之情淡如君子之交,卻能細水長流。
一旦動用扣分機制,則只能算是恐嚇,學生即使就範,也很反感。勸而不聽,罰而反抗,學生和老師的仇怨就只會一小時一小時地加增……
 
身為老師,知道學生不開心,切勿假設他在恨自己。我們若有機會就某種情況當面問一問同學,彼此了解,視野一擴大,就能避免很多誤會。就我所知,師生之間的誤會其實多得很。有老師對我說學生看不起她。她說學生在課上議論她。學生也來找我,問我那位老師為何對他們有偏見。了解情況後,我知道那些孩子不過忍不住在課上胡亂聊天,但內容不是她。
 

規管不等於教育

 
因為這種種狀況,大學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大校規、中校規和小校規,例如在教室裏張貼「不得飲食」的指示,遲到15分鐘以上作缺課論等等。校方希望借助相應罰則,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行為。可惜事與願違,我幾乎天天都遇上用另一個角度來理解校規的孩子。就以遲到缺課的校規為例吧。一個女孩說,遲到15分鐘之內,不算遲到,她還堅持:校規是這樣寫的。同學一般認為缺課六次是他們應得的休息。老師聽了為之氣結。同學更說,我遲到沒關係,反正好多老師自己也遲到五到十分鐘;你若去問那些老師,他們就說:準時何用?反正學生未到。凡此種種,讓我們明白到校規不能沒有,但有了並不表示我們已經做了應做之事——教育學生。對部分老師而言,校規最好用來管好自己。
 
教育可以通過規管來進行,但規管不等同教育。我個人看,教育分兩個層面,一是教會學生分辨對錯,二是教會學生做對的事。我們可以用遲到缺課為例,再深入一點探討這個看法。有些老師很嚴格,學生怕給他抓個正着,不敢遲到,但在別的科目、別的老師的課上,學生就隨便得多了,甚至經常不來。這樣說,那位嚴格的老師有沒有教育了他?我會說沒有。有些老師很寬鬆,遲到缺課全不理會,認為這是學生的自由。同樣,他也沒有教育學生。真正的教育,是讓學生知道對錯,而且有動機、有辦法去改過。
 
光是「告訴」學生他們「錯」了,強迫他們去改,學生根本很少聽從,因為上課不是他們優先序裏排在最前的事項(他們的優先事項可能是「學會」、愛情、「埋堆」或兼職);然而,一旦動用扣分機制,則只能算是恐嚇,學生即使就範,也很反感。勸而不聽,罰而反抗,學生和老師的恩怨情仇就只會一小時一小時地增加……
 
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我覺得,我們不但不能讓師生關係惡化,更須建立、改良、鞏固它。然而良好關係,只是教育的先決條件,絕不是充分條件。老師能夠以其專業感染學生,提供學習平台和知識,啟動他們向前努力的引擎,才有機會成功地教育。可是我們經常為了維護教室的秩序,就忘記了建立學生人生的秩序;為了維護自己的威信,忘記建立學生的自信。我們經常為了「做好這份工」, 忘記了怎樣才能真正地做好一個老師的工作。 如果我和我的人生完全無法讓學生羨慕,我就無法真正地教育了。因此,無論教什麼科目,我都得先設法了解學生的困難,設身處地,和他們一起想辦法。我總得設法看得見他們的憂慮和恐懼。
 

師生情誼 願細水長流

 
在港大時,我一直把自己的憂慮和恐懼隱藏在心裏,結果變得很焦慮,成績也不特別好。港大是十分空曠、荒涼的大學;但也是個精英雲集的宮殿、學問的寶庫,可惜對一年生來說可謂地圖不詳、路線不清。幸好我有許多好同學,我們互相幫忙,才聯手跨過了曠野,看見了水源。老實說,當時的老師沒有誰真的會主動照顧我們。但是,好同學不一定能夠遇上,到我身為老師,就得設法把自己獻給青年人,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我希望我和同學之間只有恩情,沒有怨懟——只是老師畢竟是人,怎也無法做到百分之百。人心易傷,我們總有不經意傷害孩子的時候。我希望師生之情淡如君子之交,卻能細水長流;我希望沒有一個孩子當我是仇人。我也絕不容許自己這樣看待學生。我從未利用分數來報復學生「不乖」,也相信沒有多少同學會幼稚到利用教學評估來害我。
 

學生善良 重於成功

 
我深信,很多青年人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到達什麼高度,可以走得多遠。他們總帶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錯誤心態來讀大學。他們會想,也好,我進了浸大,雖然比不上港大中大,怎也好過某大;進了牙科,就拿醫科的同學比。比來比去,心有不甘。事實上,我估計真正喜歡自己所學的人不多。香港的大學生中,滿身落難感的,多於有成功感的——包括最精英的醫科生。他們難道不也認為腦外科高於皮膚科嗎?事實上,落難感和成功感不過一個銅幣的兩面。人人生而平等的優良心態,是要努力去培養的,這才是一生的功課。我在教室裏的一小時,教書只是基本責任;我們的使命,是要讓年輕一代發現自己的能力和發展生命的可能。所以無論我教哪一科,都會給大家一點點時間學會自我管理的方法,找到改善中英文的門路,發展欣賞好同學的美意和要求自己成為正能量的意志。我寧願他們帶着信心、喜樂和紀律面向世界,也不願意他們成為一生咬牙切齒的專業人士。許多次了,我班上的學生一一由陌生人變成摯友,這是我在教學的路途上最引以為榮的。基督給我的教導,就是和年輕人一同走向善良,並用善良來對抗世界的邪惡——包括老師和學生自己的邪惡。
 
封面圖片:Pixabay / CC0

胡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