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收生與高中課程

高中教育,作為普及的基礎教育,選修科作為學生升學或工作的預備,只是高中教育的其中一個部分。
封面圖片:高中教育是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升讀大學,考好文憑試做預備?(Pixabay)
港科院徐立之教授表示香港科研人才出現斷層,建議加強理科教育,培養科研人才;並就此對香港的高中課程提出了一些意見。包括現行四個核心科目(必修必考)的設計,減少了學生修讀選修科的數目,高中課程對數理教育不夠重視,以至學生學科選修考慮的偏差等。

高中教育發展成為普及教育

2009年開始的新高中,包括學制及課程的變革。兩年高中兩年預科及三年大學制度改變為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學制度,高中及預科的各個學科課程重新整合為三年制課程,高中成為普及與免費的教育,學生修讀四個核心科目,及一般選修2至3個學科。
原來升讀本地大學只需要中、英語文及格(高補程度),擴展至數學及通識教育,四個學科要達最低3322的水平。選修科目的設計也鼓勵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通才發展。舊學制的理科學生,或者就是科研人才的備用梯隊,原來在大學預科兩年修讀高級程度的物理、化學、生物,再加上高級程度的純粹數學、數理知識基礎相對鞏固。
從2009年到今年的高中學生,4個核心科目以外,選修三科的學生人數大幅減少,部分學生更退減至只選修一科報考文憑試。至於數學科,基本課程固然不足以應付日後大學理科的需要,數學科的延伸單元,無論是單元一或單元二,皆非獨立學科,如何有序施教,更是各校做法不同,高中數學課程從定位及施行,持續相對混亂了一段日子。
高中教育發展成為普及教育,所有學生修讀相同的4個核心科目,相對過往升讀大學,學生剩餘課程時間可選修的學科,也就較過去中學會考年代,中英數以外,選修4至5科,以至6科有所減少。但相對舊制高級程度會考年代,一般最多修讀三個高級程度選修科,並無明顯減少。尤其是理科學生,現時學業表現較佳學生,較多仍以修讀理科為優先,亦維持一定數量的學生修讀三個理科選修科。
過去每年大概3萬人應考高級程度會考,現時是每年約6萬人應考中學文憑試,多出來的學生人數,一般並不能達到4個核心科目3322的成績,不少是連5科2級也未達。徐教授關注的,是高中學生成績較前列的學生;這批學生現時是多了一年時間在大學好好學習。至於高中課程的理念及政策,如要探討的話,需要討論如何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
大學各院校收生近年已有變化,由最低的4個核心科目加一個選修科,較多已調整至4+2,以至4+3;也有將兩個語文科的等級要求提高,或將某些學科的等級成績倍大計算;也有在符合3322以後,以最佳5科成績計算。大學的首要策畧,不同院校每年調整至最符合院校自身收錄學生的需要,包括在收生競爭上能收錄足夠數量而學業表現可以最佳的學生。
但從學校教育的角度,還是要問一句,高中教育是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升讀大學,考好文憑試做預備?抑或高中教育作為普及教育、基礎教育,升學考試只是其中一個部分。而且,以現行學科課程的設計,大部分考生最終的考試成績並未達至本地升讀學位的3322這個最低門檻水平;現時高中課程可以適切地符合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及配合社會多元的需要嗎?
高中教育作為普及的基礎教育,學生的語文水平、文化知識、生活常識、邏輯思維,以至品格培育、想像力、創新力、協作、觀察等多元能力,以至服務實踐皆不可或缺。選修科作為學生升學或工作的預備,只是高中教育的其中一個部分。
既然大部分的考生並不能達至3322的評級水平,超過3成考生連5科2級的水平也未達,我們是否可以說:這個以文憑試為主導的高中課程,很大程度未能符合頗多學生的學習或發展需要?而這個課程又被突顯為不能滿足科研人才培育的訴求,也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重新檢視高中及大學教育的意義與定位

大學收生,以公開試為主導,偏重甄選成績最前列的三分之一學生。高中課程不應完全傾斜為文憑試服務,應要較全面體現高中教育理念的原來設計,顧及學業表現各異的學生。
現時大學最具收生優勢的學科,如醫學、藥劑、牙醫、金融、精算、環球商業等,皆是數理科尖子的集中地,以至建築工程、電子工程、健康科學等,亦是中學數理科學生的專利出路。這批學生進入大學願意選擇科研,或者大學畢業後選擇科研之路,要看大學的科研條件與氛圍,科研的事業發展,以至科研的意義在香港能被更廣泛的肯定與認同。
至於高中的課程,微觀的改動配合,可以將較高等的數學課程,獨立為一個選修科,以至將科學列為學生的必修科,或者改易數學、通識為選修科,或為各個學科分別設定基礎課程與進級課程。但更宏觀的,隨着普及教育的延伸,是要重新檢視高中及大學教育的意義與定位,高中體系及課程如何落實多元化的發展,以及大學收生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