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仍在持續,往下去怎樣的發展?何時結束?真是天曉得。貿易戰對中美雙方,以至全世界在政經方面的影響,評論者眾,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框框文章有、洋洋萬言者有,英語媒體的報道更多。有否真知灼見?還是各取所需?留待讀者自行判斷。唯中美貿易戰對教育方面,特別是對境外留學方面的影響,論述文章卻不多見,不談並不代表不重要,事實上在家長群中,早有不同的憂慮。有內地家長對我直言,已替兒子取消了在聖誕節期間回國的機票,怕的是離開美國後不能再次進入,或進境時遇到阻滯,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內地、香港做境外升留學服務的朋友亦言,近半年,往美國留學的諮詢明顯的有減少跡象。負笈境外,茲事體大,對孩子的將來影響一生,不可不察。若從零開始,家長通常會問:往那裏留學最好?
仍是英語系國家嗎?
英、美、澳、加、紐,以至愛爾蘭、新加坡等英語系國家是傳統大中華區學生的主要留學地點。英語是全球霸權語言,亦是全球通用語、共同語(lingua franca);雖說漢語的國際地位有冒起之勢,但若想在短時期全面取代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的機會應不高。在往後20、30年,即我們孩子的年代,估計英語在國際上應仍處於領先的地位。 這是否表示英語系國家是唯一的選擇?那又不一定如此。我的看法是,撇除個人特殊因素,如因照顧、移民關係,一定要到某國居住;不然,本科或以下程度的學習,這些英語系國家仍是首選。但研究院課程,特別是授課式碩士課程(Taught Master course)卻可考慮非英語系國家。
為何做研究生要跑往境外?這關乎全球化下,國與國的交際日趨頻繁,境外學習經驗愈來愈受僱主青睞,此其一。其二是關乎「語言就是權力」(Language is power)的理念。雖說英語是霸權語,但不代表其他語言全無價值,到一陌生國度學習,一、兩年後應可把握一點點當地語言。勿問有何用,「書到用時方恨少」,機會只供有準備的人。只要「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人生總有機會用得着的。
到哈薩克斯坦升學?
執筆之際,正巧收到哈薩克斯坦一所大學來華招生的宣傳電郵。該所大學位於哈國最大商業中心阿拉木圖,是一所小型大學,只有2000多學生,是按照美國博雅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的規模建立,只開文、法、商科。百多位老師中,有一半是持有西方的博士學位,現任校長是美籍韓人,長期任職加州大學。大學賣點是所有課程均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哈國為中亞最大國家,經濟實力亦是最強,該國生活指數偏低,學費亦算平宜。按網上資料,2018-2019本科生學費,每年約為港幣56000,較香港大部分非資助的學費還平宜。碩士課更是每年港幣40000不到。哈國是前蘇聯獨聯體成員國,俄語是官方語言之一。若希望學習俄語及認識中亞各國,可考慮在該國讀一個碩士課程。
北美VS歐洲
決定了往英語系國家留學,家長多會隨之而問:去哪裏?美加?英國?還是澳紐?這個問題不易回答,留學的階段,特別是中學時段,正正是孩子發育時期,發育不單只是生理上,還有心智上的成長。留學雖多只是三五年的光景,說長不長、短亦不短,但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卻是一輩子。這解釋了我們總愛把海歸派歸類:什麼英國幫、美國幫、澳洲幫等。原因是伴隨留學回來的還有是該國的文化,或更確切點是該地域的文化。所以去那裏留學,如可以選擇的話,應與該國的文化,以至該地域的文化一併考慮。
以美國為主的北美文化為例, 美國是科技強國,政治、經濟實力雄厚,又崇尚自由,是不少家長們特別是內地家長們的首選。加拿大地大、人口少,自然景觀壯麗,雖不是世界強國,也是西方世界重要國家之一,所以亦是家長們主要選擇。唯現代的美加(不包括原住民)立國歷史相對較短,美國只是200多年,加國則100年不夠,人文底蘊相對較弱。又美加土地面積廣袤,自成一國,海外留學生甚少往別國交流。美加的弱項正正是以英國為主的歐洲文化之強項。
英國立國超過千年,人文景觀、博物館隨處可見;加上地處歐洲,往返歐洲大陸非常簡便,雖說脫歐在即,估計對留學生的影響不大。在英國求學時其中一特別感覺是學校同學的國籍非常多:中國內地、台灣、亞洲、南美、中美、非洲,歐洲更是主要生源,最少的反而是土生土長英國人,美加同學有、但不多。在多國家、多民族的互相薰陶下,識見自然較廣、胸襟也自然較闊。
最後給家長的忠告是,送子女往境外升學考慮要周詳,凡事應親力親為,要了解子女意願,在網上先做足工夫;中介只處理操作事宜,決定權永遠在父母、子女手上。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