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喜她阻塞街道,製造麻煩,有些人同情她日曬雨淋,工作辛勞。「我有二十個伙計。一對腳丶一雙手,就是我的拍檔。哈哈哈!」這句幽默之中帶點傲氣的自白,出自一位年老拾荒婦之口。正是這番自力更生的骨氣,使得她,平凡的李婆,有種不凡的態勢。誰又會想到,一位年邁拾荒婦的日常,竟得以拍成紀錄片,在「華語紀錄片節2015」亮相?
撰文:雲闊天清
譚志榮,《拾荒李婆》的導演,從事新聞攝影二十年,現任職新聞攝影記者。兩年前,他自覺工作了無新意,於是心血來潮想弄點花樣,就報讀了采風電影的紀錄片拍攝班,學習拍攝影片。譚先生笑說: 「在拍片一行,我仍是個學生。」
用心拍攝 敬老尊賢
半小時的紀錄片,背後是一年的拍攝和剪接工夫。每當有空,譚先生就帶同攝影機到上水,紀錄婆婆的日與夜。他任職攝記時,做過有關拾荒老人的專題報道,其間認識李婆,傾談之下,感覺婆婆活潑健談。「我拍這套影片,不是想公告大眾拾荒者有多辛苦,有多慘。他們的慘況,眾所周知,無需多言。我希望彰顯婆婆的毅力和生活智慧,讓觀眾刮目相看,欽佩敬重。李婆如何分配時間?如何得知何處有紙皮可拾? 如何分配工作的先後次序? 如何避免阻塞街道,迴避人多的地方? 」
拾荒看似微不足道,其實牽涉不少技能。譚先生說:「各行各業,都有其專業技能,拾荒一行亦然。我會問自己,我做到她做的工作嗎?」
香港長者生活艱難,譚先生認為政府無心幫助他們,不論執行甚麼政策,亦無濟於事。他雖說自己的作品是「墊底」之物,但我以為,影片製作與管治之道一樣,貴乎一心。
9月初,我與譚先生一同前往上水,尋找李婆的蹤影。騎單車的丶拾荒的丶過路的丶趕路的,擁擠於街上,譚先生很快就認出李婆的背影。她頭戴笠帽,佝僂瘦弱,彎腰低頭整理那層層疊疊的紙皮。其時天雨停了不久,婆婆笑說:「我才剛剛開始工作!」
「我不識字,所以就要做這種工作了。你知道嗎?我連書皮都沒有摸過呢!」她一邊說,手指一邊輕撥我手臂,模擬觸碰書皮的樣子;只見她整條手臂滿佈雀斑和曬斑,想是與她這一生經常在戶外工作有關。
自力更生 活出尊嚴
不經不覺,婆婆已經拾荒七年。「我自小捱慣了,不覺得辛苦。」雖然家中一共有六個孩子,負擔不輕,但是她從不依賴丈夫養家。原來,婆婆年輕時在西貢的農地種瓜菜,後來飼養家畜,以幫補家計,養育孩子。泥工丶清潔和種花等工作,她也做過了。從事農業,需要充沛的體力和非凡的毅力,婆婆早已習慣捱熱抵冷在室外工作。雖然現時83歲,仍然身體健康,精神奕奕,拾荒工作可謂遊刃有餘。
婆婆早已立下地盤,每天有既定路線,從某些特定店舖收取紙皮,如藥房和零食店舖。收取得差不多了,她就會踩扁紙皮,給它們灑水,以作防滑之用,免得跌下手推車。她拿出繩索,將那密密麻麻的紙皮牢牢繫於手推車上,然後眼觀四面,避開人流,推著車子過馬路。
婆婆回憶多年以前,有次她問丈夫的收入情況,丈夫竟以為她在討錢,她不禁怒氣上沖︰「我一生人都沒有試過說話口氣那麼大,我今天說話口氣就大!」她語帶自豪地說:
我哪需要你的錢?我有這20個伙記,即使不花男人的錢,也不會餓死!我還真不愁吃和住!
不辭辛勞 敬業樂業
雖然收入微薄,一百多公斤的紙皮才賣四十多元,大約五毫子一公斤,多勞少得,還得早出晚歸,有時晚上11時多才回家,但婆婆仍不言倦。有店舖年初一也營業,她也就奉陪到底,笑言:「你不休息,我也不休息。」
婆婆知道有許多人不喜歡她拾紙皮,包括一些區議員丶警員丶食環署職員和過路人:「試過有人跟我說,你有自己的兒女,他們也長大了,何必自討苦吃呢?」婆婆不以為然︰「人就是要工作的嘛!你日後也要努力工作的,我說得對不對?」
9月13日,影片《拾荒李婆》首映,李婆坐在香港藝術中心戲院中排位置。看到自己彎著腰,將百多公斤的手推車推過馬路的身影,不知她有何感想?放映完畢後,大家問婆婆感覺如何,譚先生就坐在成為焦點的李婆身旁,陪伴她面對眾人目光。婆婆初時說:「我沒有甚麼好分享的,你們年輕人看得開心,我也就開心了。」但後來又滔滔不絕,跟大家分享她被偷東西的經歷──有個女人取走她的紙皮,但又不付錢:「那女人還真厲害,一邊購物,一邊偷我的東西﹗」
婆婆在旁人的攙扶下,步出戲院門口。她雖身形瘦小,彎起腰來比一般人矮了一大截,好像大風一吹便要倒,但卻毫不軟弱,自有一身傲骨。梁啟超的著名文章《敬業與樂業》有這麼一句:「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做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富貴貧窮不由人選擇,但婆婆樂觀積極,勤奮自重,活出了尊嚴,確實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原文刊於佛門網,本社獲授權發表。
(圖片:雲闊天清/佛門網、采風電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