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世界為整體出發的經濟思想,絕無可能是利己的,既然世界是一體相關,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依賴於其他生命,每一項經濟活動都影響着他人的經濟生活。我們與他人息息相關,利他就是利己,而真正的利己更要利他。因此,經濟生活本質必定是利他的。
善經濟,就是利他的經濟活動,通過利他來利己。那些善於創造價值的人,自己就更能得利。通過利他來實現利己,我們可以達到世界群體生活的幸福與和諧。
何謂善?善即是利他。善的結果是從利他的動機出發,創造善與利益他人的經濟模式及方法,以實現社會整體的幸福與繁榮。真正的善,不僅源於清淨無染的心靈狀態,還需要有智慧的支撐。
道家利他之善
老子曾言:「事善能、與善仁、正善治、動善時、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這些都是智慧的具足。在經濟活動中,專業能力是「事善能」,把握時機是「動善時」。真正滿足消費者之所需是「與善仁」,明智選擇經營地點是「居善地」。誠信的商業往來是「言善信」,心能包容夥伴及員工是「心善淵」,有效的管理眾人之事是「政善治」。善在中國文化中,既有美好心態之意,也有完善的智能與工具之意。通過善的動機和完備的智慧方法,最終達到至善之境,即人人富足、安康、心靈清淨、社會祥和、地球與人類共榮共生。
儒家共容共榮的善經濟
儒家思想強調,善在於調和對立面,以此成就共榮之象。正如《易經.系辭傳》所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這裏所說的陰陽是相反相生,正如利他利己,也是相反相生的。通過結合對立面,實現共容、共用、共榮,從而成就盛德大業。
佛教善經濟之四具足
佛教的思維在《阿含經》中強調「四具足」:商業專業能力(方便具足)、經濟財產安全的智慧(守護具足)、能在生活與心靈上常保歡喜的(善知識具足)、量入為出,收支平衡,有節有度(正命具足)。這四種具足涵蓋了善經濟和善企業的致富與幸福之道。
身心富足、利他利己的善經濟
佛陀歸結善經濟的四個原則,旨在開創技術與管理的能力,不以不義之法,不在不義之時賺取財富,不沉溺於慾望,經濟活動不僅給予他人利得,也啟發生命的價值。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持類似的看法,認為真正的幸福是建立哲學與審思的人生,參與公共事務,與他人建立愛的關係,謹守道德生活。
善經濟的基礎在於善企業,它們以利他之心,通過善的模式和方法從事經濟活動,不只生產得利給他人及自己,更注重心靈智能的啟發。善經濟的理想與目標是人人在利他中利己,建立物質豐饒的同時,去幫助更多的人,啟發更多人生命的價值。只有在利他利己的精神下,我們才能實踐生命無上的價值,才能體現萬物皆能共容、共用、共榮的價值。
〈善經濟:利他、和合、共善〉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