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許多家長都會安排小孩學習音樂,但如果孩子說,希望將來當音樂家,以音樂為事業的話,家長或者會有所保留。有人認為,商業主導社會施予的重壓,早已教人長大後要以滿足自己實際生活所需為先。
「也正因為香港是經濟發達的城市,大家才有閒暇、有消費能力欣賞藝術演出。經濟發達這個特質,實在有利於培養藝術觀眾,也為發展藝術事業提供很好的基礎。」憑着《獅城漫步》,奪得2011年新加坡國際華樂作曲大賽創作大獎首獎,在上海、香港、新加坡三地發展的作曲家謝湘銘,怎樣看香港音樂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呢?
出身於音樂世家的作曲家
謝湘銘祖籍福建,出身自充滿音樂氣息的家庭,祖父和父親可算是他的啟蒙老師。祖父是中樂愛好者,尤其喜歡《旱天雷》、《步步高》、《賽龍奪錦》等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平日和朋友組樂隊演奏;父親是專業作曲家,作品涵蓋中西音樂。
謝湘銘自幼受各種音樂薰陶,很小的時候就學習彈奏揚琴,長大後再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唸完高中後,他順利被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錄取。上海音樂學院,就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搖籃,作曲的陳鋼和何占豪就是來自該校的作曲系。
1996年謝湘銘畢業後,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任教電腦音樂,培訓學生以科技進行創作,又在上海音樂出版社出任音樂編輯,監製音像作品,到了2014年移居香港,主力從事鋼琴、小提琴教育工作,並繼續為香港、上海的樂團、歌舞劇創作作品。
有人稱香港是「文化沙漠」,謝湘銘來到香港發展,會否感到發展難度大?「我感覺不到香港是所謂的『文化沙漠』,相反我觀察到,每次音樂演出都吸引到許多觀眾,而且他們的反應也很踴躍;我發覺香港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隨便在大街上都可遇上背着樂器的學生走過,證明了本地青少年學習音樂相當普遍。」
堅持學習音樂 氛圍是關鍵
香港社會事事講求效益,有家長基於讓孩子有比較漂亮的履歷,才讓他們學音樂,升學後學生很快就把樂器束之高閣,不能持久下去。謝湘銘認為,按他的經驗,堅持學習的學生還是不在少數,「不管我在香港,還是在上海教過的學生,有部分在考級之後,態度的確會鬆散一些,其實大家都有類似的情況,沒有哪個地方的學生特別堅持或者缺乏堅持。要讓學生堅持學習下去,最重要是周邊有人欣賞,他們心中的熱情就會燒起來而繼續鑽研下去。環顧香港,我們有許多音樂比賽、音樂節活動,學生不缺乏施展才藝、和別人切磋交流的機會。」
外界的認可能夠鼓勵人們作出嘗試、持久創新,更加積極實踐志願。謝湘銘在2011年一次到新加坡探親的旅途上,偶然聽到出租車裏的電台廣播消息,參加新加坡國際華樂作曲大賽。當時他坐的車經過牛車水,感受到華人文化與東南亞文化交錯的景色,靈感一閃,一首《獅城漫步》浮上腦海,成為他的參賽作品,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作曲家共160部作品競逐,最後勝出奪得首獎,揚威國際。2016年11月受新加坡華樂團委託,為「娘惹之旅」音樂會創作《粉彩飛揚——娘惹印象》一曲,運用音樂裏點(打擊樂、撥弦樂)、線(弦樂)、閃光(管樂)和色彩(和聲)的哲理,合併成樂章,以南洋風格調,詮釋馬來半島中馬混血兒族群文化,配合指揮導讀式演奏,得到文藝界相當正面的回響。
創作與生活
雖然,文化創作許多時候是孤獨的,但也會賦予創作者體會出一套獨有的創作觀。著名日本作曲家久石讓在他的自傳《感動,如此創造》提到,創作就如跑馬拉松般,掌握規律的呼吸和步伐,一心向目標進發,這樣才可以建立成績,所以特別重視規律的生活習慣,支持自己創作的幹勁。同樣作為作曲家的謝湘銘,他覺得創作就是生活感受的集結,作品影響力就是要看平日自己對生活有多少深入的觀察,「音樂創作、演奏也好,貼近生活就能夠製作容易讓觀眾明白、喜愛的作品。莫扎特、巴赫他們的音樂,其實都是從他們那時代的生活裏產生靈感,變成我們今天還可常聽到的音樂。」他寄語青少年,若有志從事音樂藝術,最主要的,還是有自己的想法,設定學習音樂的目標,將來會更容易闖出成就。
作者簡介
曾任職傳媒及企業社會責任事務多年,曾獲香港浸會大學張國興傑出青年傳播人獎,經驗包括出版勵志書籍,製作話劇,作曲作詞,以及組織多項本地文化歷史公益活動,現為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