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檢視香港教育現況與出路

回歸20年,教育現場,前10年風風火火的倡議改革,後10年抗爭衝突多,往後10年如何走?

回歸20年,香港經濟跌跌撞撞,社會矛盾衝突,教育爭議起起伏伏。

回歸20年,香港成了粵港澳大灣區其中一區塊,成了一帶一路一個戰略點。這個區塊,這個戰略點,在國家經歷10年文革,動亂之後,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佔全國25%。內地30多年的變革,大國崛起,香港今時只佔全國生產總值2.5%。香港特區能有甚麼優勢,可以應對已出現的變局,以至全球競爭?

香港能夠自立更新的,唯一可能、唯一資源,就是人才素質。承接150年來的英殖統治,留存的中西文化結合體:香港的教育體系與教育理念,是特區的一項寶貴資源。但銅板的兩面,香港也因為歷史因素與政治現實,面對一國兩制如何走下去的困局。

回歸20年,盤點香港教育大事,好好規劃前路

一、2000年起動教育改革,伴隨教改的有課程改革、考核改革、學制改革。其中課程改革提出四個關鍵項目,其中一項德育及公民教育,迷失了的國民教育,要往後才置放其中,形成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但如何實施,各校校本處理。所謂課改,大體是各個學科修修補補,最大規模的高中與預科,由4年併為3年,新設核心科目:通識教育科,鼓勵批判性思考,課程範疇涉及現代中國今日香港。如此則批判政府,批判中共,成了日常學習及考核的傾向。

二、升學人口大跌大升。先是小學大面積縮班殺校,隨之是中學持續縮班,開放內地部分城市自由行以來,闖入大量父母非香港居民在港產子,出生人口大增,近年小學即使擴班擴收,部分學區仍出現學位不足。中學也將會迎來數年升中學生升浪,既挽回不少學校面臨殺校的威脅,卻也打亂整體教育發展的穩定性。深圳政府這個學年,開放港人子女可以申請入讀深圳的公辦學校;香港教育體系如何應對港深兩地互動與整合的必然態勢?

三、免費教育由9年擴展至12年,本年9月擴展至幼兒教育階段,實施15年免費教育。公共教育擴大覆蓋面積,政府增加教育資源與承擔同時,政府加大對基礎教育的直接影響,如何避免公營服務成本高,而成效受制約的困局。

四、教改牽動的學制改革,3年高中,4年大學,文憑試畢業的,成績5科2級,算作符合資格升讀資歷架構第四層的副學位課程,香港社會走向高等教育普及是必然之路。私立大學及自資課程大增,副學位,包括副學士、高級文憑,以至自資學位供應猛增,碰上中學畢業人數近年持續減少,專上教育普遍面臨收生危機,出現個別院校合併或結束,現況往後會延績數年,人數減幅會再擴大。

五、直資、國際學校大增。公營免費教育擴張同時,社會較富裕階層及外籍人士對學校教育有不同選擇,原先政府資助的傳統名校紛紛乘着直資學校政策,轉制為既收取政府資助,又可向家長收費的私立學校,以至回歸以來,國際學校大增,其中小部分國際學校違規超收本地學生,既衝擊本地公營學校收生困局,也加劇引發社會階層的分化。

六、教育局領導層更替。與各個政府政策局相同,設置問責制的局長、副局長,新一屆局長來自副局長升任,副局長由未有足夠歷練的中學校長出任,配合政府換屆,新任常任秘書長來自運輸署。這個領導班子能否帶領香港,或帶領教育局應對社會與教育發展的挑戰,拭目以待。

七、教育成為社會爭議、政治衝突的風眼。大學生群體,往往就是政治事件的動員或抗爭的力量。至於網絡的力量,在2012年借國民教育風波,招引大批中學生參與;往後2014年,學生及群眾佔領政府總部周邊,以至非政治議題的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也成為抗中抗特區的教育團體,以教育議題動員及組織抗爭的慣技。至於大學校園,反權威、反建制的挑釁與衝突,已成為常態。

八、近年教育新措施,其實也有,例如職業教育變革、商校協作、生涯規劃教育,大體上朝同一個方向:教育的實用性,強調學以致用。其中STEM教育,在學校,尤其中學,在沒有太多政策指引,亦沒有大額津貼,卻導引了個別學校做出不少嘗試,在這方面,內地及國際之間,亦已起動或已發展,這小範疇的大變革,不能輕視。

回歸20年,教育現場前10年風風火火的倡議改革,後10年抗爭衝突多。教育改革沒有觸動應試慣性,小六要爭取好成績,升讀心儀中學;中學文憑試要爭取好成績,謀一席資助學位。學生升學靠學業成績,中小學聲譽也依賴學生升學表現。教育內涵整體變革不足,生員大落大起大波動,政治烽火難息,往後10年如何走?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