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巴黎舞影者》,禁不住想莉莉.露絲.特普(尊尼.特普的女兒),能否演活現代舞的傳奇人物伊莎朵拉··鄧肯。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與歐洲,女舞者對於男性觀眾來說,都不過是踢腿弄姿,供人娛樂,徒有身體而腦袋空白的表演者。美國女舞蹈家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憑其對舞蹈的意念,對原創性與自由的要求,以獨創一格的舞蹈,掀起了舞蹈的革命,並從中展示了女性爭取表達自由及解放的精神。
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與歐洲,女舞者對於男性觀眾來說,都不過是踢腿弄姿,供人娛樂,徒有身體而腦袋空白的表演者。伊莎朵拉·鄧肯其時身處的美國舞蹈界,主要由社交舞、體操及芭蕾舞三種傳統組成,仕女們參與其中,也就顯示了她們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對於芭蕾舞,伊莎朵拉·鄧肯是頗有意見的,她認為芭蕾把舞者表現得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對身體活動的約束也來得甚不自然。伊莎朵拉·鄧肯既然主張透過舞蹈來自由表達思想與情感,以身體來協動心靈,便不奢談理論或步法。她把舞蹈定義為:「一個對生命的完整概念,還有透過動作表達人類心靈的藝術。」
突破緊身衣 強調重量感
根據歷史資料(主要為攝影及繪圖)顯示,伊莎朵拉·鄧肯演出的時候,放棄傳統的舞衣,改穿寬鬆的裙袍,赤着雙足,自由擺動,看不見女體的曲線,也省去了芭蕾舞鞋引帶的婀娜,把下半身強而有力的坐向地面,發出一股躊躇滿志之感。儘管她的上半身也在空氣中旋轉,但跳起來卻與強調輕盈的芭蕾有天淵之別,也就是因為下半身的重量感。這種藝術上的選擇有兩個涵義:其一是個人意志的表現,其二是透過地心吸力所表現的自然規律,來一種人間的演繹或回應。
伊莎朵拉·鄧肯把渾身的性感自由揉合到舞動的身體裏去,那是人體最自然不過的事,此舉也重新界定了女性美。傳統的標準,一是要誇張女體的性感曲線,一是在禁欲的氣氛中對它諸多束縛,但伊莎朵拉·鄧肯的藝術裏,沒有所謂聖俗、貴賤的對立。「所謂女性美,乃由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她說。 只見她左搖右擺,頭手並作,隨情轉動,因而其舞蹈被閱讀為一種文化上的逾越, 拒絕把內在感受與身體外現的行為二分,主張藝術與自然結合。她認為,如非真有感而發,舞蹈便失去意思。
赤腳衝擊 超越客體
赤足的伊莎朵拉·鄧肯,確曾帶來本世紀初美國舞蹈界一股有力的衝擊。舞評家紛紛注意到女性舞者的軀體,原來可以提升為理想美的化身,而並非只是「女性的胴體」。舞蹈史家的描述是這樣的:伊莎朵拉·鄧肯整個身體在舞動,並把心靈置在其中,不守成規,也因而不落俗套,超越了「肉欲的客體」。
電影《巴黎舞影者》裏伊莎朵拉·鄧肯與其前輩現代舞先驅洛伊.富勒的關係,是否真的如此耐人尋味,只能推敲,唯兩者對舞蹈信念的全盤付出,改寫了舞蹈的歷史。在自然身體的演繹上,伊莎朵拉·鄧肯是更為徹底了。富勒是光的女神,伊莎朵拉·鄧肯則主張極簡的舞台,只留下純粹的舞蹈,不刻意求工。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