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委會上星期五公布,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由去年底的4.7年增至5.1年。同日,我在街上遇到韓先生,他告訴我,他患病的父親已於上月離世。
我在兩個月前認識韓先生。我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拍攝一段短片,到小西灣邨探訪了韓先生的家庭。28年前,小西灣邨剛落成。韓先生三兄妹跟着四十出頭的父母和60多歲的祖母,從山邊木屋搬到這新屋邨一個500多平方呎的大單位,有一廳三房,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擠迫戶十分普遍
28年過去,祖母韓婆婆已經94歲,走動要靠輪椅;韓先生的父母,當年的壯年夫婦,今年都已年逾古稀,韓爸爸患了癌症多年;韓先生和他的妹妹都結了婚,韓先生有一個女兒。由三代人變為四代同堂;住在同一個單位裏的家庭成員,減少了外嫁的妹妹,增加了韓先生的太太和女兒。
韓先生的祖母和他的弟弟同住一個房間,一張碌架床,祖母睡下格,孫兒睡上格。另一個房間,也是一張碌架床,上格放滿了病人用品,下格是韓先生的父母。最後一個房間留給韓先生的太太和讀幼稚園的女兒;韓先生自己只能做「廳長」。由於有老有少,又有病人,屋子裏堆滿雜物,沒剩下多少空間。婆婆的輪椅進出很不方便;小妹妹放學回家,只能伏在小茶几上做功課。他們申請分戶,等了4年仍未獲得處理。據政府統計,像韓先生一家的擠迫戶,有3,600多戶。
韓婆婆要靠韓媽媽照顧,但韓媽媽自己也在不久前才做了髖骨手術,無力摻扶韓婆婆從床上起來坐到輪椅上,所以除非有義工前來協助,婆婆只能整天留在床上。除了照顧婆婆外,韓媽媽還要照顧患重病住進了東華東院的韓爸爸。她每天整個下午都要在廚房裏弄飯,弄好後送往醫院,往返都要一小時的車程。一位70歲的長者,同時要照顧一個90多歲的老人和一個病人,自是十分吃力。韓先生為祖母申請入住院舍,輪候了數年仍沒消息。
新的地王一塊接一塊成交,樓價愈升愈高;公屋無地興建,輪候時間愈拖愈長。韓先生家裏現在少了一個人,擠逼的居住環境或可稍見紓緩;難道這就是基層家庭改善居住條件的唯一辦法?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