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的啓示

奇怪的是,如果兩人都招供,便需各入獄33年,遠差於兩人都保持沉默,各入獄三年的結果。
深銘拔萃女書院劉靳麗娟校長的盛意,我兩年前在該校早會上介紹博弈論(game theory),藉以推廣數學。
 
博弈論是研究一切互動決策的數學分支,於1940年代為研究經濟學而創立,但目前在生物學、政治學、哲學、人工智能等多方面都有廣泛應用。對博弈論的思考,更可帶出不少人生道理。
 
囚徒下半生的命運,全在一念之間。
囚徒下半生的命運,全在一念之間。
 
博弈論中最著名的例子,稱為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假設兩名罪犯甲、乙落網,並分開單獨審訊。如果兩人都招供,將各入獄33年。如果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保持沉默,招供者將即時獲釋,而沉默者將被終身監禁。如果兩人都堅不吐實,那麼便只需各入獄三年。
 
我向拔萃女書院的同學介紹囚徒困境時,跟她們做了一個「民意調查」,結果是在上千名同學中,招供者不足十人,其他都選擇了沉默。但這是否最佳策略呢?
 

互信合作方能共贏

 
從甲的角度來看,假設乙選擇招供,若甲亦招供,甲會入獄33年,但總比沉默的後果──終身監禁為佳。如果乙保持沉默,甲若招供則可即時獲釋,保持沉默則要入獄三年。故此,無論乙選擇做什麼,甲的最有利策略都是招供。同理,乙的最佳策略也是招供。
 
奇怪的是,如果兩人都招供,便需各入獄33年,遠差於兩人都保持沉默,各入獄三年的結果。這說明了當每人都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時,卻可能導致對大家都不利的局面。
 
然而,雙贏局面又容易達到嗎?如果甲保持沉默,但乙卻選擇招供,為自己換取自由,將會置甲於終身監禁。雙方要充滿互信和勇氣,方能真正合作,實現共贏。
 
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拒不認錯,畢竟囚徒困境只是一個比擬,同樣的道理亦適用於無數不同情況。如果各位讀者遇到這種情況,你會選擇怎樣做呢?
 
類似的局面在現實中可謂無處不在。以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為例,從一方的角度而言,為防禦對方的威脅,進而威脅對方,增加軍備必較不增加軍備為佳。於是雙方都不斷製造核彈、航母、戰機,不但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亦將人類推往危險的深淵。若果雙方能夠達成協議,共同緩解軍備,便能在減輕國防開支的同時,達致真正的和平。
 
囚徒困境的另一個實況是氣候變化。儘管全球暖化長遠會帶來嚴重損失,但對任何個人來說,又似乎不值得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放棄自身的短期利益,畢竟一人之力不過杯水車薪,對全球氣候於事無補。在大家都不願吃虧的情況下,全球日益暖化,最終受害的卻是所有人。我們只有攜手努力,人人盡責,才可走出全球暖化的困局,保障全人類安居樂業。
 
其實,香港亦正面對一個類似的兩難局面:我們每人都希望追求各自的政治理想,但如果不同觀點和意見的人士各守極端,寸步不移,只會令社會更趨撕裂,加深內耗,這是我們都不願見到的災難性結果。相反,只要社會各界坦誠溝通,建立互信,那麼我們凝聚共識便會變得可能。有幸身處這個極富歷史性的時刻,我深信以香港人的智慧和勇氣,我們必定可以解開困局,為香港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原文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盧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