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近年來廣泛被商界或公營機構採用,藉此加強競爭力。其眾多備受讚賞的功能中,似乎可持續性和創造力是最為適用於學校。
在一般認知上知識管理可以理解為:檢視組織內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加以整合和轉化,並將這些知識資源有效存取和利用,提高組織創新能力,以應付組織所處身的大環境的種種挑戰和考驗。學校作為一個跨代傳遞知識、技能和培養正確態度的組織,實在是沒有任何拒絕知識管理的理由。
學校需系統化管理 以承傳知識及經驗
學校,在現代社會中仍是比較保守的組織,傳統上學校人員都比較傾向抗拒變革。不過經歷了過去的十年有多的教改的日子,不少學校已經動起來了;當中又以小學和幼稚園變得更為善於嘗新和自行開發創新理念。正因為教改,在這一段日子內基礎教育已累積了很多新開發的知識和技能,而且不少都屬於校本計劃的產物。如何保有這些寶貴的經驗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其次,本港中小學的急促發展期是在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之間,時至今天退休潮撲至,若學校層面未能妥善地解決交棒伴隨而來的種種問題,就會連在較為保守的系統內運作自如的各種隱性知識,都會隨着人事更迭而流失。因此,前述的知識管理概念中的可持續特色,就很切合學校在這方面的需要。簡單地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存取資料系統,有助學校的承傳;若再通過培訓令學校上下都珍視各個短期計劃實施後所獲取的知識和經驗,基本上,上述的問題已可以很好地獲得解決。
由於後現代社會的特徵,社會問題的出現變得難以預測,因此學校在近年面對一波又一波的挑戰,幾十年前靜態的學校管理模式已差不多要被放棄了。打個簡單的比喻就可知一二:多少間學校的組織架構表可以十年內都不變?當社會環境本身已變得如此動態時,學校就必須有新的對策。知識管理理論架構中的 SECI 螺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過程或者學習迴路。通過組織性學習,就可以幫助學校面對各種難以預測的挑戰。事實上,每次遇上新困難時,學校都需要動員不少人手去尋找解決方法,這時有關人員其實是經歷着創新的過程。知識管理的系統建構,令教師在每次創新後,有機會總結經驗,並加以系統化整存為學校的知識。同樣地,每次大型活動後,亦可透過AAR(行動後評估)總結經驗,並將其轉移成為知識(或稱為「學校知識資本」)。如此一來,學校作為一個組織就可以持續改進,還可以有更多創新的機會。
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上述兩點外,近年學校內不少科組,均會舉行共同備課或參與其他計劃,以發展校本課程(如移動學習),相信這會為學校帶來「教得更好和學得更好」的效益。而教師通過這些歷驗後,其專業亦會有所成長。若使用知識管理的語言,這些過程根本就是「組織內學習和創新」,換言之也是學校在課程與教學範疇上的發展成就。針對教學人員來說,這些學習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專業發展。因此,運用知識管理,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助學校發展。知識管理框架內最常用的策略實踐社群(CoP)和數據挖掘,都可被學校借用,並於管理架構體制外發揮促進改善的作用。
自從教育局推行學校發展與問責政策後,學校自評成為學校自我改進的一個必要步驟,然而自評如何做才有助學校向前進,自評後有何方法促進改善,怎樣令學校及校內各階層人員針對改進向前邁步,如何鞏固每次改進所獲得的成果、如何令員工更積極地去創新等等跟進事項,仍需學校自行處理。在這方面,知識管理可以為學校提供一個堅實可行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