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梅艷芳》上映,廣受歡迎,勾起了華人世界歌迷們的追憶。電影製作認真,演員忘我投入,將這位「香港女兒」的生平重現,實是功德無量。梅艷芳的家人則一如既往,發表評論,對電影劇情及選角均不滿意,對於片中沒有梅媽媽一角,更說無法接受,繼而控告電影公司,謂自己擁有梅艷芳的品牌權,如此行徑猶如一滴滴墨水,再次潑落在靈堂那盛開的百合花上。
熟人要親 親人要生
對於家庭關係,坊間最常用的套語就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或者是「清官難斷家庭事」。梅艷芳的「家庭經」肯定超級難唸,但是,此事可以用「清官難斷家庭事」來理解嗎?
說起了親人關係,老於世故的內地文物收藏家馬未都有如下名言,值得參考,此即「生人要熟,熟人要親,親人要生」。
前兩句不難明白,但「親人要生」看似不合常理,令人費解。具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該是親密無間,怎能「陌生」呢?馬未都先生卻獨具慧眼,一針見血地指出親人關係之所以弄得不愉快和難堪,往往因缺乏距離、過於緊密所致,就好像高度濃縮的原子核,因為擠壓得緻密,到了臨界點就會爆發,而且破壞力極強。故此,他建議親人之間最好保持一定的客套和生分,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過於親密。
這個人生智慧用在任何一種親人關係上,均是適合,包括兄弟姐妹、夫妻、父母子女。具體細節難以一一贅言,但我們可以想像,跟一個初相識的人相處,首先會是客套和禮貌,繼而保持一定距離,不會干涉對方的私事。這種方式和態度,正是親人關係中欠缺的。
在這問題上,中國古代有不少智慧,例如《周易》中「亢龍有悔」,告訴我們要凡事有「度」,過度必定會招致禍患;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亦即保持客套和禮節,如此才能相處愉快;《增廣賢文》亦說「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和「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唐朝更有「大恩如大仇」的警世典故;現代心理學家分析父母和子女的衝突,結論不外將之歸咎事事關心,事事干涉,缺乏距離感,導致兩代人的衝突增加,甚至悲劇。
無法拋棄的家庭責任感
比起今日,梅艷芳的那個年代給予她選擇的空間少得多,她的人生中並沒有「親人要生」或「保持距離」的選項。我覺得她活在一種與生俱來的家庭責任感之中,只能隨命運安排,身不由己。看不到摸不着的血緣和人性,猶如一條條絲線,將她綑縛着,把人纏得心力交瘁,就好像她的名曲《似水流年》中的那句經典歌詞──「望着海一片,滿懷倦,無淚也無言」。
梅艷芳姐姐大婚之日,現場熱鬧無比,梅艷芳成為採訪焦點。鏡頭所及,看得出她和姐姐關係融洽,心情極佳,回答記者提問,妙趣橫生,抵死鬼馬,即使對「幾時結婚呢?」的尷尬問題,她亦應對如流,笑容滿面。但當有記者問及「妳屋企人好關心妳幾時結婚喔」,她此刻笑容頓斂,頭亦垂下,神情落寞,稍後才揚頭回答。這恍如她的歌曲,聽來總有一份滄桑,一份疲憊。
據聞梅艷芳兄長對電影相當不滿,主要原因是欠了梅媽媽這位重要「角色」,倘如此,我覺得導演梁樂民可以考慮拍一部《梅艷芳後傳》,從家庭角度來描述這位「香港女兒」的遭遇和心聲,還原她生平的另一面。至於資料搜集,應該不太困難,很多香港人都耳熟能詳。
其實梅艷芳彌留之際,心裏最糾結的,該也是她自己一生擺脫不了的家人。這套電影如能拍成,真也宅心仁厚,既可撫慰梅艷芳於九泉之下,亦能洗滌人心,警示眾生,可以在電影史萬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