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踏舞台成佳話,豪情俊逸十三郎──專訪著名演員謝君豪

多年來,著名演員謝君豪投身演藝界,除了演出舞台劇,早年也為電影配音,此外,在香港和內地,亦演過電影、電視劇……然而,他承認,「在舞台上演出,發揮的空間較大,亦可帶來更大的滿足感。」

認識謝君豪,當然是透過舞台劇。1993年的《南海十三郎》,他演活了杜國威筆下的江譽鏐,讓觀眾認識了這位一代戲曲奇才,奠定了他在劇壇上的地位。

屈指一算,快30年了,從沒想過,有機會面對面──與謝君豪做專訪。

說起來,真要感謝劉以鬯太太(羅佩雲女士)。如果沒有劉太穿針引線,我可不能約到他接受訪問,跟他喝茶聊天。

香港公園的「樂茶軒」,上午比較清靜,早上10時半開始,我和義務攝影師,跟謝君豪坐在裏面,一邊喝茶、一邊聊天。外面風雨橫斜、天昏地暗……茶香縈繞,偷得浮生,躲上茶室成一角,管它襲來的,是黃雨,還是紅雨。

他非常健談,此處的素點心亦非常可口,喝喝茶、吃吃點心、聊聊天……話題當然離不開他在演藝工作方面的心路歷程……結果,我們聊到差不多下午3點半,外面的雨勢稍為減弱,才離開樂茶軒。

偶遇《雷雨》  初踏台板

每個人的背後,都有其成長的故事。謝君豪早年居於彩虹邨紫薇樓,家中有三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二,父親為廚師。「我讀的陶庵幼稚園,就在樓下,也扮演過小白兔拔蘿蔔……就像其他的小朋友。」他笑着說。

1977年,聖公會靜山小學畢業後,他升讀新亞中學。他唸書的校園,曾是新亞書院的所在地,我也在此處,渡過了一年。

謝君豪坦言:「我的成績中等,中學會考未能取得足夠分數,回到原校就讀。」他轉到港島區的培僑中學念書,因為不習慣,有點不適應,其後又轉往五育中學完成中六課程。

就在這一年,他不情不願地,被推選出來,硬着頭皮,參加了學校的戲劇日比賽,演出曹禺的經典劇作《雷雨》,他飾演劇中的周萍,在排練的過程中,其中有一節,他與後母繁漪爭吵,他發現了其中的樂趣,自覺可以透過演戲來宣洩情感,並且得到滿足感。「當時的班長是彭杏英,她擔任此劇的導演,要求好高……」此劇獲得多項大獎,也為他帶來「最佳男主角」獎,自此,他對演戲的興趣愈發濃厚。

《雷雨》演出者合照,後排左二為謝君豪。
《雷雨》演出者合照,後排左二為謝君豪。

戲演完了,曲終人散後,他感到有點失落。戲劇導師胡雪珍老師眼見如此,趁暑假時,帶他出外參加業餘劇社──校協戲劇社的聯校戲劇節比賽,藉以累積經驗。

「胡雪珍老師是我第一位恩師,她帶我踏入戲劇這度大門……」他的胡老師,畢業於培道女中,也是我的校友。世界真的很細小!

「校協戲劇社的負責人,有林大慶、凌嘉勤、鄭文亮、陳麗音、朱月翹……他們大多是力行劇社的成員,每年舉辦聯校戲劇節,每間中學可派幾位代表參加。同時,也有戲劇訓練班……」

談起往事,謝君豪繼續說:「參加訓練班,要Interview。我被派往『演員組』,也有同學被分配入『後台組』……有『嘢』學,又可以演出,好充實!」

他仍然記得,第一次演出的舞台劇,是《五月機場》,時為1984年。「陳寶敏編寫戲本,兼任副導演。內容描寫中學會考生,到啟德機場溫習的情況,題材非常寫實,好有時代感,導演是朱月翹。我扮演中學生,帶着Walkman上場,邊看書,邊唱歌……演得好投入,感到很『過瘾』。」

至1985年,他再參加校協戲劇社的演出,在《西風不識相》,他飾演老角,劇中的爺爺。此劇改編自三毛的作品,同時搬上舞台的,還有改編自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他卻沒參與。

其後,在德國戲劇節中,力行劇社與海豹劇團合作,選演德國戲劇家彼得‧魏斯(Peter Weiss)的《良藥苦中求》。「鄧樹榮當主角,還有黃哲希、陳桂芬……我做幾個角色,其中一個是律師,聲大大,好搞笑,一出場即跌倒,扮烏龍、口甜舌滑……好搶戲!」難得的演出,他仔細道來,說得有聲有色。

謝君豪與筆者對談中。(蘇偉柟攝)
謝君豪與筆者對談中。(蘇偉柟攝)

走進「演藝」  常在心間

1985年,他投考香港演藝學院,面試時,選演律師這場戲,以為十拿九穩,豈料名落孫山。謝君豪一氣之下,放棄演戲的心願,跑去報讀基督教聯合醫院的護士課程,三個月後,在骨科部門當實習護士,甫開始,便發覺自己完全不適合這份工作,感到很苦悶。

就在此時,他偶然間看了香港話劇團演出的莎劇《請君入甕》(Measure for Measure),此劇由英若誠導演,非常吸引。觀劇後,他戲癮大發,決心再投考香港演藝學院。

為了成功被取錄,他往香港浸會大學校外進修部報讀戲劇課程。當時的導師,是著名演員何偉龍,教導學員吸引面試官注意的技巧,並指導他排練《莫札特之死》,以其中一段非常戲劇化獨白應考。謝君豪最終獲得取錄,於1986年入讀戲劇學院表演系。

由於他已有戲劇訓練的基礎,故可以「跳級」,不須再讀基礎班,跟剛升班的鄧偉傑、陳國邦等一起上課。

「在戲劇學院最大的得着,是將以前的『所學』,全部抹走,重新開始……」說起當年的學習,他提及毛Sir(毛俊輝)教授的”Basic Acting”。

「他對我的啟發,從一個練習開始,我們要做一段戲,表達一種感覺,例如『痛』……同學表演時,我仍未想到做甚麼,輪到我出場時,我還在構思,於是坐下來,停了很久……其他同學開始笑……我突然靈機一觸,做『痕』的感覺,我先不作反應,突然把手指往額頭一按,然後望望手指,捽『吓』隻手指……做完。」

全班同學大笑,完全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毛Sir卻大讚他做得好。其實,他表演的是「被蚊咬,感到痕,將蚊拍死,手指沾上血。」

毛Sir讚他有兩個優點,「一是不push,慢慢feel,feel到才做,二是做得好detail!」

自此之後,他開始明白「忠於自己感覺」的重要。毛Sir教曉他”Honest”,「不要為表演而表演,一定要用心去感受,如果無感受,不要勉強自己去演,這是一個過程,絕對不能miss……」他強調毛Sir是恩師,引導他進入演戲的正途。

謝君豪談起往事,興高采烈。(蘇偉柟攝)
謝君豪談起往事,興高采烈。(蘇偉柟攝)

謝君豪認為,「技巧不是最重要,如節奏、咬字、聲調……全不難掌握,表演藝術最重要是”Honest”,否則就流於表面,演戲不能千人一面,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演繹,具有個人的獨特性,這才精彩!」

當時在戲劇學院,「Colin George(章賀麟)教古希臘悲劇,三叔(林立三)教「形體動作」,肢體語言的訓練,對演戲大有幫助……」那些年,學員有很多實習的機會,「King Sir(鍾景輝)主要製作大型經典劇,如《風流劍客》;毛Sir最愛契訶夫的戲,我演過他導演的《三姊妹》。」謝君豪補充。

就讀期間,他曾與同學司徒慧賢及梁榮忠組成「向前隊」,參與校內才藝比賽,演繹「小虎隊」歌曲。他說:「我們播放『小虎隊』的歌,『咪嘴型』,扮唱歌,模仿他們的舞姿,在台上『載歌載舞』……只是純粹搞笑的演出。」

時光似水,轉瞬即逝。他自言三年所學,對他日後的演藝生涯,影響甚大,可謂一生受用。「那時候,每個同學都好特別,亦好有性格,各人也可獨當一面。」同班的同學,如鄧偉傑、陳國邦、黃真真、姚潤敏等,亦各有發展。

謝君豪的畢業演出,是美國劇作家Larry Kramer的半自傳作品《常在我心間》(The Normal Heart),寫的是80年代,在美國發現與對抗愛滋病的真實歷史。他與鄧偉傑拍檔,合演一對partner,古明華飾演哥哥,導演是同學曹東。「那一年,潘燦良、蘇玉華念一年級,也有份參加演出,蘇玉華演醫院護士……」他演主角Ned,以作家身份,站出來爭取大眾關注事件;成立組織,卻面對多重壓力,包括政府、染病的情人,甚至自己的親生哥哥。

這個劇本寫得很好,角色關係充滿張力,每場戲都有衝突,「當時戲劇學院的同學,只有十來廿歲,其實,對愛滋病感到很陌生,沒有太多直接感受,只能憑想像去演繹,但喜歡挑戰自己,處理一些比較特別的題材。」例如田納西‧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The Glass Menagerie),已成為他們最愛排演的經典作品之一。

謝君豪情繫舞台,暢談演戲心得。(蘇偉柟攝)
謝君豪情繫舞台,暢談演戲心得。(蘇偉柟攝)

加入劇團  更上層樓

1989年,謝君豪畢業後,投考香港話劇團(下稱話劇團),即被取錄。那時在話劇團,有不少的演員,「資深的前輩如利永錫、許芬、歐陽奮仁、葉進……此外,還有林尚武、周志輝、羅冠蘭、區嘉雯……來自演藝學院的,則有楊英偉、馮蔚衡、陳麗珠、潘煒強、王哲希……」他一口氣道出多個名字,如數家珍。

「我是第二屆畢業生,只心儀話劇團,其他同學各有選擇,有的去無綫試鏡,有的繼續深造……」他加入話劇團時,仍是陳尹瑩當藝術總監,第一次踏上舞台,演的就是《花近高樓》,他飾演一個漁民,坐在船上抽煙。

幾個月後,陳尹瑩離任,楊世彭博士走馬上任,擔任藝術總監,重新領導話劇團;而古天農赴紐約研習後回港,亦擢升為助理藝術總監。

話說有一次,話劇團排演沙葉新創作於1987年的《耶穌‧孔子‧約翰連儂》,內容諷刺極權的統治者。高翰文演耶穌、歐陽奮仁演孔子、周志輝演約翰連儂,謝君豪演天使、記者、百姓甲,「當時的女王頒下命令,吃飯有時、如廁有時……百姓不准違抗聖旨。其中一幕,我演百姓甲,為人熱血,嚴格遵守女王的命令……我剛剛上完廁所,在門口碰到孔子,因為時間已到,所以攔住他,不讓他進洗手間。」楊世彭博士稱讚他演得非常好,對他的演技,大為激賞。

他一再強調,「楊世彭博士於我有恩,他很器重我,給予我好多演出的機會。」1993年,他已一躍成為話劇團的「首席演員」。

楊世彭博士甚愛搬演外國古典名劇,尤其是莎劇。「演翻譯劇,最難的是唸對白,詩化的語言,用廣東話唸出來,好『蝦人』講……」

在話劇團,謝君豪演過翻譯劇,例如《費加羅的婚禮》,也演過杜Sir(杜國威)創作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1992)……至1993年的《南海十三郎》,此劇令杜Sir更上一層樓,而謝君豪亦以「南海十三郎」一角,奠定了他在劇壇上的地位。

1993年,《南海十三郎》首演劇照,第一代唐滌生,由李偉英(右)飾演。
1993年,《南海十三郎》首演劇照,第一代唐滌生,由李偉英(右)飾演。

1994年,高志森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改編成電影,「當時將位於觀塘秀茂坪的『金茂坪戲院』改成『麗花皇宮』,拍了十多日便煞青。我演出Danny一角……劇壇中不少名人,如King Sir、楊世彭博士、麥秋等客串當賓客。」結果,電影大受歡迎,票房狂收幾千萬。

1997年,改編成電影的《南海十三郎》,在第34屆台灣金馬獎,杜Sir榮獲「最佳改編劇本獎」,而謝君豪則獲得「最佳男主角」的獎項。

回首話當年,謝君豪自言,他真的完全沒想過獲獎,因為對手實在好強。坐在席上。聽到頒獎嘉賓宣佈得獎的那一刻,他感到非常詫異,只好一邊步行,一邊構思謝辭,慢慢地走上台領獎……

他發言時,因為國語不靈光,還請司儀吳君如代為翻譯,「作為舞台劇演員,取得電影這個獎項,我感到非常榮幸,希望日後電影和舞台,可以有更多的合作和溝通的機會……」他說得很得體,也道出了自己心聲。

其後,傳媒報道,說他這個「黑馬影帝」好穩重,上台時走得好緩慢。

1993年,《南海十三郎》首演劇照,謝君豪與蘇玉華(右)。
1993年,《南海十三郎》首演劇照,謝君豪與蘇玉華(右)。

演「十三郎」  傳世之作

眾所周知,《南海十三郎》是謝君豪的代表作,談及此劇,他豎起大拇指,「劇本寫得非常好,確是杜Sir的最佳作品。」

劇中人「南海十三郎」是個傳奇人物,這個角色非常戲劇化,古怪狂傲、瘋瘋癲癲……「在戲裏面,我從他20多歲演到70多歲,從意氣風發,演到潦倒街頭……」而戲外,謝君豪亦從20來、30歲演到50多歲,很少人有機會,演同一個角色,長達20多年之久。

他浸淫其中多年,已演了百多場,自己也成長了,對於這個角色有不同的體會,對「十三郎」的看法亦有異。

「在1993年,甚至在1997年時,我將焦點放在他恃才傲物、懷才不遇、執着理想的一面。例如他臨終那一幕,戴着眼鏡走出舞台,一邊唱南音,身上『孭住好多嘢』,有舊報紙,也有其他破破爛爛的『家當』……樣子好痛苦,身上的東西,慢慢地逐一跌下,連眼鏡也跌下了,還跌爛了眼鏡片……他掙扎着戴回眼鏡,一邊還有鏡片、另一邊卻沒有了,最後,面向觀眾,才倒在地上死去。」

到今時今日,他卻用不同的方法去演繹,「我會一邊行,一邊將身上的雜物逐一放低、放低、放低……自己除下眼鏡,放在一旁……然後,面向觀眾,倒在地上死去……」

謝君豪指出,「這是一個『放下』的過程,他死也要戴回眼鏡,是因為他喜歡的女友,曾說他戴眼鏡好看……他的執着,是他的包袱,早年的風光,令他不停地揹上包袱,直到他窮途末路,無人問津,他才有機會學習『放下』;前半生的意氣風發,到後半生,逐漸遭冷落、被遺忘,他才有時間學習『放下』……直到放下眼鏡……『眼鏡』是他的情結,也是個象徵……臨終時,他可以『放下』一切,坦然面對世界。」如何演繹「十三郎」,他說得很仔細,反映了他的認真。

除了在香港,《南海十三郎》曾於內地、星加坡等地上演。這齣舞台劇,雖然以粵語演出,但內地的觀眾,同樣受落,「尤其是在廣州,觀眾的反應,出乎意料地熱烈,台上台下有交流……演出後,我累得病倒了。」

「觀眾的反應啟發了我,原來他們覺得粵語很有韻味。粵語保留很多古音,用粵語唸唐詩,簡直一流,特別動聽。」謝君豪接着說。

謝君豪攝於樂茶軒。(蘇偉柟攝)
謝君豪攝於樂茶軒。(蘇偉柟攝)

同樣以方言演出的劇作,令我想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茶館》,老舍先生這個經典作品,從1958年首演至今,已經演了60多年700多場。我在多年前,曾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欣賞過「人藝」演出的《茶館》,實在歎為觀止。

「《茶館》將北京話的魅力,表露無遺……而我們一直忽略了廣東話的味道,反而離開了香港,才發現其特有的韻味……」謝君豪近年多在內地發展,感受特別強烈。

他跟杜國威合作無間,「『十三郎』確是個好角色,能有機會演出這齣舞台劇,感謝杜Sir,也感恩!」頓了一頓,他又說。

不是每個演員,也可遇上傳世之作,得之,幸也!

轉戰「春天」  多方嘗試

1997年,正值香港回歸,謝君豪卻離開「話劇團」這個大家庭,轉往「春天舞台」。

「我開始了解,甚麼叫做商業製作。」那段日子,他演過《人間有情》、《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南海十三郎》……也曾兼任《人間有情》的導演,感到好吃力。「當時陳恆輝當副導演,是我的得力助手。」

《南海十三郎》劇照,狂傲不羈的「南海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劇照,狂傲不羈的「南海十三郎」。

在《劍雪浮生》中,「我演唐滌生一角,由於他不是唯一主角,所以壓力較小,較為輕鬆……」他笑着說。

他留在「春天」兩年,演完百多場的《劍雪浮生》後,便恢復自由身,出外發展。

1999年,他拍了許鞍華執導的《千言萬語》,劇中大部份的人物都以真人為依據,故事以水上人蘇鳳娣的失憶開始,透過描寫她對往事的回憶,寫出整個故事。謝君豪飾演區議員邱明寬,是社會運動的中堅分子;李麗珍演蘇鳳娣;黃秋生則演甘仔,角色以義大利神父甘浩望為藍本。

2000年後,除了在香港工作,他也開始北上發展,在內地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影視方面。他主演的電視劇,為數不少,例如《長恨歌》(2006),改編自王安憶的同名長篇小説,電影《長恨歌》由關錦鵬導演,鄭秀文、梁家輝主演;劇集則由丁黑執導,亦由關錦鵬監製,他演程士砥,戲份相當多,在上海拍了9個月,長達35集。

謝君豪自言,他從未到過上海,為了拍攝這個劇集,除了看書、找資料,他亦提早前往上海體驗生活,「我們拜訪上海的老人家,透過訪問,了解他們在舊上海時代的生活,喝咖啡、吃西餐,如何拿刀叉……還有打棒球,好洋化!」

「《長恨歌》拍的是上海的故事,對於這個劇集,印象好深刻,雖然不是香港題材,我也找到『連接點』,從事藝術工作,一定要找到Key(鑰匙),不單是角色的Key,還有題材的Key,地方的Key也很重要……」他娓娓道來,細說其演戲經驗。

2010年,謝君豪在拍攝《楊貴妃秘史》時,曾發生意外。因為救一名小女孩,他被火燒傷,傷勢主要在臉部,醫生診斷為二級半燒傷,幸好換了皮膚後已無礙。

有一段時間,內地流行歷史劇,2013年,他在劇集《毛澤東》中演孫中山。

近年,流行的是古裝劇,《那年花開月正圓》(2017),故事講述清末出身民間的陝西女首富,吳周氏跌宕起伏的人生,孫儷、陳曉主演,謝君豪則飾演沈四海,也是由丁黑導演,此劇大受歡迎。

「這廿年來,我在內地拍攝的電視劇甚多,跟不同的人合作,也有不同的經歷、體驗。反而在香港,拍的電影、電視劇比較少。」

近兩、三年,他留在香港的時間較長,演出的機會亦較多。在邱禮濤導演的電影《拆彈專家2》(2020)中,他與劉德華、劉青雲合作,飾演無政府主義者馬世軍。

2021年,在李駿碩執導兼編劇的電影《濁水漂流》中,謝君豪與吳鎮宇、李麗珍等合作,此片由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一班在天橋底下聚居的露宿者,他們被社會邊緣化,因城市再發展而不斷遭受掃蕩清場的故事。此片刻劃貧民區露宿者的生活,備受好評,於第58屆金馬獎獲多項提名,並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而在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亦有11項提名,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等,而他亦以飾演「老爺」,一個來自西貢的居港越南難民,獲提名角逐「最佳男配角」獎。

謝君豪攝於樂茶軒。(蘇偉柟攝)
謝君豪攝於樂茶軒。(蘇偉柟攝)

情繫舞台  今生無悔

謝君豪於戲劇學院接受了三年的訓練,主修表演。「我們一班同學,畢業後,掌握了一套表演的方式,也有自己的戲劇觀,大家很有自信……以為戲劇的未來世界,都是我們的!」他道出當年一群年輕人的夢想。

多年來,他投身演藝界,除了演出舞台劇,早年也為電影配音,此外,在香港和內地,亦演過電影、電視劇……然而,他承認,「在舞台上演出,發揮的空間較大,亦可帶來更大的滿足感。」

談及合作的導演,他說:「我與毛Sir合作最多,早在學生時代,曾演過他執導的《阿茜的救國夢》、《三姊妹》……其後,在話劇團,則演過《胡天胡帝》、《紅房間,白房間,黑房間》、《新傾城之戀》、《還魂香》、《梨花夢》……」演技亦隨之而提升。

「2010年,在《情話紫釵》中,我演現代版李益Kelvin,其後,還有2014-15年的《杜老誌》、2018年《奪命証人》。」

《奪命証人》劇照,居中者為謝君豪,後左一為秦沛。
《奪命証人》劇照,居中者為謝君豪,後左一為秦沛。

《杜老誌》的故事,發生於上世紀80年代,在「杜老誌舞廳」最豪華的「888號房」中。謝君豪飾演股壇狙擊手鄒世昌,他嘗試忖摸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認為鄒先生「根本不是個老千,而是個賭徒。」對於這個人物的演繹,他表示「欠少少」……感到有點遺憾。

這幾年,他跟張之珏也有合作,「他回來執導,我怎能不支持?」在2017年的《小城風光》(Our Town),他演「舞台監督」;而在2019年的《但願人長久》(The Shadow Box),則演Joe。這兩齣戲,都是King Sir引入的舞台劇,也是他喜愛的劇目。

「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經歷很多不同的人生,無論是角色創造的過程,還是台上台下無形的交流,都是至高的享受。」對於鍾景輝這個說法,他也表示極為認同。

「King Sir很有遠見,戲劇表演藝術,沒有十幾年沉浸過程,『冇嘢睇』!」如今演藝學院的畢業生,已在不同的崗位上,有的做演員、有的當導演、有的做編劇,台前幕後……各有不同的發展和成就。

談起來,原來謝君豪與King Sir同樣生於3月23日。「每年,演藝學院的同學都會安排聚會,為King Sir慶祝生日。」今年3月,由於第五波疫情持續蔓延,來勢洶洶,大家只能透過Zoom,在網上為老師慶生。

他曾應盧偉力之邀,在香港浸會大學教授有關「演技」的碩士課程,「那時在橫店拍戲,每個星期日,花上差不多兩個小時,從橫店坐車到杭州蕭山機場,再乘飛機回香港,星期一上完課,然後飛回去,沿路折返……我教了一個學期,半年後,因時間配合的問題,所以沒有繼續任教。雖然『頻撲』,但教學相長,也獲益良多。」

謝君豪與筆者合照。(蘇偉柟攝)
謝君豪與筆者合照。(蘇偉柟攝)

念念不忘  粵語唸書

近日,謝君豪將香港著名作家劉以鬯的小說,用粵語唸出,他已經讀了《對倒》上半部(1-13章),還有《打錯了》,將唸書的過程指攝不來,加上配樂和字幕,上載YouTube。他唸得動聽,也很傳神!

至於《對倒》下半部,則仍在製作中。此外,他對秦牧的《情書》也深感興趣,稍後可能會選讀。

何以突然唸起書來?緣起於4月23日的世界閱讀日,上海大劇院邀請多位知名人士「讀書」,謝君豪是其中一位,這個活動以馬拉松的方式直播,藉以推廣閱讀。

他想起香港作家劉以鬯,是南來文人,且來自上海,於是選取了其名作《對倒》,唸至第13章,已讀了40分鐘。

謝君豪覺得用粵語唸書很有味道,他一直想將廣東話的韻味表現出來,於是計劃將唸書片段,製作成錄像,放在網上,供大家觀賞。

為了解決版權問題,他找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藝術總監陳炳釗幫忙,聯絡到劉以鬯太太。由於錄像是任由觀眾免費欣賞的,故劉太亦慷慨借出版權,不收取版權費。

為此,他相約劉太一聚,藉以道謝,而劉太又特意請我作陪客……因緣際會,認識了他,造就了這次專訪。也許,信是有緣!

現時,他正在香港拍攝電影《毒舌大狀》,與黃子華、王丹妮及廖子妤等演員合作,黃子華演大狀,他則演主控官,有不少對手戲。導演是首次執導的吳煒倫,他是《寒戰2》、《梅豔芳》等電影的編劇。

今年12月,謝君豪將會重返香港話劇團,演《天下第一樓》,劇本是前話劇團駐團編劇何冀平的成名作,1988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後,於香港重演。此次由司徒慧焯執導,編、導、演構成的夢幻組合,將這齣寫實名劇搬上舞台,定必備受注目。

我已有好幾年,未看過謝君豪演出舞台劇,期待《天下第一樓》!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