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澳學運新趨勢 中國大陸的應對之策

以文化認同去看,既然主流人口被去中國化的問題不嚴重,兩岸四地的文化認同工作不難,從文化認同去增進政制價值的認同也就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了。
自台灣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並成功迫使政府重新審閱兩岸經已取得共識的服貿協議,甚至還迫使政府要重新審查過去所有與大陸經已簽訂的協議。接着香港也發生佔中/雨傘革命,以公民抗命之名,成功將整個政治運動以學生會之名發動起來,佔領香港與九龍三個商業中心:金鐘、銅鑼灣與旺角,與警察對峙,與市民對抗,長達79天,成為世界少有的學運歷史記錄。儘管澳門沒發生像台港兩地大規模的學運,但是台港兩地學生會早已和澳門展開聯繫工作。台港發生的兩大學運,澳門學生以組織或個人的名義已作出參與和聲援,只要台港學運不息,澳門學運公開鬧事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不是澳門天生有什麼學運「免疫症」。就台港學運打出的政治訴求來觀察,他們要的是與大陸作出政治關係切割,打正旗鼓。大陸要統一,他們要獨立,只要台港澳三地都在大陸統一的方針一天不放棄,他們便一天不放棄抗爭。
本文試就太陽花與公民抗命兩大學運的特點與趨勢去鑑定其本質,本質認清後,才能對症下藥。

台港學運要與大陸政治切割

就從台港這兩大學運的特點去探討,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學運本身毫不諱言,公然打出旗號,要與大陸作出政治切割,太陽花佔領立法院的政治訴求,就是不滿台灣與大陸日益頻密的貿易、交通、文化、教育、社會、旅遊、投資雙向的服務業與貿易的關係發展。學運團體與其背後的政治勢力預見到,兩岸如此頻繁的關係發展,有利於為兩岸政治統一創造有利條件,因而藉學運打先鋒,企圖逆轉兩岸關係發展,以創造他們所要的切割兩岸關係發展,以創造有利於他們要的政治獨立體,即主權與大陸切割,成為獨立建國的目的。因此,一句話,太陽花與其所得到的支持是來自台獨的政治勢力,這包括民進黨、台聯黨、社運團體(如南社與北社)、大學教職員、中央研究院院士等等。因此,要全面認清學運的本質必須從其政治動機去了解。

陳、林是蔡英文政治訓練班學員

既然其本質是為謀求政治與大陸切割,所有存在於台灣的台獨個人或組織,都與這新興的學運有着不可分割的組織關係。舉例來說,太陽花的檯面上高調反大陸的學生領袖陳為廷與林飛帆已被媒體揭穿,都是蔡英文政治訓練班的學員。蔡英文本身又是教授,又是民進黨的政治大班,更是李登輝極力提拔出來的兩岸「兩國論」的捉刀者,近期李登輝配合日本安倍的建軍而修憲的計劃,更專程赴日公開說釣魚台主權屬於日本,也高調去參拜靖國神社。李從蔣經國掌政深藏不露,至今天台獨勢力眼見第二次執政已近在眉睫,配合安倍與美國軍事圍堵中國的所謂安全計劃,以為台獨時機已成熟,可以不再將台獨深藏,發動學運只不過是其中政治力量的一環。
說到香港的學運,與太陽花一樣,其政治目的成為其學運的本質,可以從其發動學運與推動群眾運動的公開文宣中,一目了然。儘管兩個學運組織,包括學民思潮 ​​與全港大學生會聯合會的學聯都以參與佔領中環(簡稱佔中)的佔中三子(即戴耀廷、陳健民與朱耀明三人為發起人)為名,實際上戴與陳分屬港大與中大的教授,三人以大學教員的身份,自然會想到要發動公民抗命有利於發動群眾運動的條件,便是向學生會發動。在長達一年多的所謂全城商討日的推動抗命工作中,三子在全港九間大專院校以及好幾百間中學分頭去向學生宣傳公民抗命,宣傳民主與民權,以作出有效反抗獨裁政權。
除了發動學生組織外,三子為了要壯大抗命的群眾效應,同時也配合泛民主派政黨與民權社運團體。自香港主權回歸前後,以抗拒大陸管治為號召的政黨,以共同的政治目標作出了政黨結盟的方式,以壯大其與大陸抗爭的聲勢。三子深知泛民主派政黨與其全民抗命政治目標一致,剛好碰上香港政制改革進入了特首開放為全港選民普選產生的關鍵時刻,於是毫不遲疑地公開宣傳要與泛民發動的真普聯結合推動公民抗命,而泛民主派也看到有三子及其學運勢力加入推動真普聯會產生更大的政治效應,於是佔中三子、「雙學」(學聯與學民思潮 ​​)、真普聯也就走在一起,發動了長達79天的佔中群眾運動。

反對特首候選人提名方式

其政治本質也可在其文宣工作中一目了然:反對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第45條的8.31決議案,這決議對第45條作出了釋憲定案,即特首候選人提名權歸屬於由全港「四大界別」的團體選出來的提名委員會全權選出,不讓其他個人或團體提名。這個8.31決議立刻成為真普聯、學運團體與佔中三子發動佔中的政治號召:他們的文宣一致反對8.31決議,要求他們所要的政黨提名與公民提名兩個訴求。在和政府對話的公開廣播節目中,學聯的三位代表直指沒有公民提名與政黨提名的特首普選,便不是真普選,這樣選出來的特首都是中央政府的傀儡 ,是獨裁政府的代理人,不是民主的代表。
三名學聯代表也直言他們不怕獨裁政權的打壓,他們已等着讓「子彈飛」,說他們之所以如此張揚地反對8.31決議,其政治意圖就是想通過自己的提名特首候選人的辦法,像台灣那樣可以讓泛民主派政黨屬意的人選通過選舉奪得政權,然後藉執政的政治優勢,推行有利於全面推動獨立自主的政治工作。像台灣那樣,經過民進黨代表陳水扁執政八年,主張台獨的人口由陳執政前的8%竟快速提升到40%有餘(根據支持民進黨的選民及民調顯示出來)。香港的泛民與學運組織之所以執意反對對8.31決議,因為這決議阻擋了他們奪取政權的通道。

台港「去中國化」意識作祟

由上所討論,可見台港學運已然如火如荼地被推動起來,澳門雖未有大規模的學運出現,但在台港學運串聯下,只要條件成熟,成事當不在話下。觀察台港兩地的學運所展示出來的政治本質,都有一個強烈的訊息:被殖民地化下所造成的「去中國化」的情意結在做祟。被日本「皇民化」管治五十年的台灣,與被英倫「英國屬土公民化」管治一個半世紀的香港,兩地被「去中國化」的民情長期被效忠日皇與效忠英皇的政治洗腦工程,對相當一部分的人口已影響深遠。他們的政治認同都以東京的大日本與倫敦的大英帝國為榮。
1945年,1997年與1999年台港澳三地主權回歸到中國後,主權概念對一般人來說是很模糊遙遠的感覺,但對兩大帝國的認同都有自我感覺與有榮焉的情懷。一般的研究指出,台灣在1947年2月28日發生的全台暴動要把國民政府趕出台灣的政治運動,正是被皇民化深切的群眾看到國民政府無論是軍人的衣着與紀律遠遠比不上日軍,甚至其管治成效也比不上日本,因而便動起了驅趕國軍的暴力事件。最後雖被國軍增援而將暴動平息下去,但所發生的軍事與政治鎮壓接着在1949年國民政府退居台灣後,被蔣介石長達近30年的全台戒嚴的統治下,被「皇民化」的群眾並沒消退,只是潛伏着等待時機應運而起罷了。像李登輝、陳水扁、彭明敏、辜寬敏等一眾台獨要角,都是被「皇民化」而種下的「去中國化」的政治種子。

BNO使港人可逃離中國管治

香港也然,儘管1997年主權回歸,但港人手中抓着不放的「英國海外國民」(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簡稱 BNO)多達370萬人,是香港人口的多數。儘管 BNO 的身份不能讓他們直接定居英國,但 BNO 的身份容許他們在中國領土管轄權統治以外的地方尋求英國的政治保護,卻是中英談判經由英倫提出如此要求的結果。這個BNO的身份讓被「英屬土公民化」後的英籍民,在他們有生之年可以繼續留居在香港,同時又可以有一個「太平門」隨時可以逃離中國管治的身份。在中英談判的過程中,中國之所以接受這樣的 BNO 安排,是基於不想英國借「英屬土公民」作為政治工具迅速破壞香港的安定與繁榮,因而只好接受這 BNO 的辦法,化解及時的政治危機,希望以時間換取「再中國化」的空間。就當時中國經歷連串政治運動的受創的衝擊來考慮,收回香港不想再有亂局,在當時安定重要過一切的環境下,這決定確有其歷史的價值。
可是經歷了港台的學運經驗與認識,其政治本質與兩地遺留下來的「去中國化」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關係後,大陸應有的對策是刻不容緩的。以下試就對策工作提出提綱挈領的建議。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