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音樂家麥家樂、黃家舜伉儷:只要聽音樂就好

10月25日寰宇交響樂團即將在大會堂舉行疫情後首場演出,指揮家及作曲家亦是樂團音樂總監的麥家樂說,「人心苦悶的時候,更應該用音樂讓人振奮、令人開心,我就想起貝多芬。愈艱難的時候,愈應該積極面對。」

「要想看透變成文化象徵的貝多芬,秘訣在於不要理會那些喧鬧,要重新發現貝多芬不懈追求結構統一時,所流露出的熱情、人性、奇異,以及無窮無盡的變化。忘掉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言,聽音樂就好。

– Jan Swafford《聽見音樂的靈魂》

2011年,旅歐多年的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回到香港,2018年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時曾表示,「我離開香港35年,回到香港是想完成幾個夢想,一是支持香港土生土長的音樂家,二是希望讓更多香港人喜愛古典音樂,三是帶領香港音樂家將中國音樂及文化帶去世界各地,這也是我成立寰宇交響樂團的使命及原因。」

音樂是陽光空氣水,從事音樂終身職志

對於18歲就成為香港管弦樂團正式團員的麥家樂來說,「音樂就像我身體裏的血液和陽光、空氣、水一樣,我認為音樂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只有地球上的人可以享受得到,如果沒有人創作音樂,地球將是荒蕪的。」

「幸好,人類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作曲家創作了許多優美動聽的音樂,從希臘人發明音樂理論開始(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是目前已知史上第一位以弦的長度表達音程的人),到最早期的教堂音樂,到古典音樂,甚至是今天的流行音樂,音樂可說是人類發展歷史的一部分。」

但他感嘆地說,「可惜人類對音樂不夠重視,大多數人還是比較注重物質、物慾的追求,人類一開始並不明白音樂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是很大的,直到近幾十年人類終於明白音樂是會令人開心、快樂的,即便是一首會讓人流淚的悲傷樂曲,都有療癒作用,音樂對治療憂鬱症等是很有幫助的。」

「不過,我開始學音樂時,並沒有這麼深刻的體會,一開始當然只是單純地喜歡音樂。」從中學開始喜歡音樂,到18歲進入香港管弦樂團,麥家樂就已決定以音樂當作終身職業。從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的高材生到進入香港管弦樂團成為全職音樂家,過程中甚至有老師替他覺得惋惜,但麥家樂說,「No,我很享受音樂帶來的心靈自由。音樂是另一個世界。」他說,促使他更很投入、享受生命。

對麥家樂來說,音樂像流淌在身體裏的血液,無法須臾分離。
對麥家樂來說,音樂像流淌在身體裏的血液,無法須臾分離。

1973年中四的麥家樂隨香港青年管弦樂團到英國參加國際青年管弦樂音樂節,當時最後一場音樂會是由高齡92歲的世界知名指揮家 Leopold Stockowski 指揮,那場令他感動、終生難忘的音樂會,促使他決心要做一位指揮家,「在那之前我很崇拜貝多芬,很想當作曲家,所以去德國學小提琴。」

音樂旅程環繞世界,回返香港成立寰宇

1976年麥家樂考入德國Freiburg 國立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1977年進入維也納市立音樂學院主修指揮,師從 F. Weingartner 學生 Professor Karl Randolf。1980年畢業後,從此開始了在歐洲、亞洲從事音樂、指揮、演出及錄製音樂唱片的工作,並客席指揮過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北京中央交響樂團等許多世界知名樂團。

1993年開始,麥家樂開啟了在俄羅斯長達10年的音樂生涯。1996年至2000年,麥家樂是俄國弗羅內斯國家樂團指揮,每年交響樂季最少都會指揮20場以上的音樂會,並帶團到亞洲演出。1998年麥家樂指揮俄國弗羅內斯國家管弦樂團與本港已故知名歌星羅文合作,錄製了兩張唱片;1999年繼續在香港會展中心演出了三場音樂會,並錄製成CD和DVD。這次合作為他奠下了流行音樂古典化的根基。

2000年麥家樂獲俄國國會頒發文化貢獻榮譽獎狀,他的名字及簡介被載入俄國弗羅內斯的百科全書中。同年,麥家樂搬回維也納,並在奧地利巴登開創了貝多芬音樂協會。此後十多年便不停在全球各地指揮演出。

2011年旅歐多年的麥家樂和黃家舜夫婦帶着一顆想要成立一個全由中國人組成的交響樂團的迫切之心回到香港,從零開始,網羅本地音樂精英,成立了寰宇交響樂團。他們回憶,「我們2012年9月29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進行首演,台下座無虛席,第一場在香港由全部都是中國人組成的交響樂團演出的夢終於實現了。」

那場首演讓他們既興奮又感動,「有終於回到自己的『根』、自己家的感覺。」2018年,麥家樂及寰宇交響樂團獲世界級「奧地利音樂劇院獎」,成為首位得到世界級音樂殊榮的香港藝術家。

全面提升音樂水平,教育支持缺一不可

回到香港多年,麥家樂對香港的音樂環境及人才頗有感觸,他認為香港本地音樂人才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香港本地學音樂的學生其實非常優秀,就像之前東京奧運一樣,香港運動員資質、水準很好,但缺乏大型國際賽事比賽經驗,香港的音樂人才也一樣,音樂造詣很高,但缺乏演出機會,加上本地樂團偏好請外國的音樂人才,導致本地音樂人才演出機會更少。」他相信只要有機會,香港本地音樂家的表現絕對不會輸給西方人。

對於中央規劃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麥家樂認為,首先要全面提升香港的文化水平,「日本的整體音樂素質是較接近西方水平的,但這是需要短則10年、長則4、50年長時間培養的。」有一年他在英國皇家歌劇院遇到一位日本政府派駐當地負責統籌、協助日本的指揮家、音樂家、藝術家到皇家歌劇院演出的女士,「我最感動的,是她說日本政府是『有計劃地』安排日本的音樂家、藝術家到當地演出。什麼時候我們香港政府也可以有這樣的思維呢?」他說。

旅歐多年的麥家樂認為,俄羅斯、奧地利的音樂教育可供借鑑學習。
旅歐多年的麥家樂認為,俄羅斯、奧地利的音樂教育可供借鑑學習。

其次是音樂教育,在奧地利住了20年的麥家樂以維也納為例,「奧地利是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認識音樂,譬如會邀請樂團到學校演出。同時,維也納有24區,每一區都由國家設立一個音樂學校,一來普及音樂人口,二來學音樂的人也不怕失業,不像香港、台灣音樂學院畢業就是失業的開始。」

麥家樂曾在台灣看到一個音樂教室的廣告:「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他覺得很有道理,「教育是音樂很重要的一環,俄羅斯也是一個很看重學童音樂教育的國家,小朋友學音樂,家長很投入,但不像香港很多小朋友學音樂只是因為可以申請進入好的學校。」

疫後首場演出在即,快樂音樂激勵人心

同時,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幾十年前,我去台灣指揮省立交響樂團時,台灣音樂水準很參差,但經過多年發展,台灣音樂水準已有長遠進步,堪稱世界水準,端看政府有無心支持。俄羅斯也一樣,文化藝術是需要政府支持的,不能自負盈虧,俄羅斯政府常支付費用給作曲家,但當時可能沒人懂得欣賞,沒人聽,要到十年二十年後才會受到歡迎,這需要時間醞釀,但政府照樣支持。」

過去兩年,因為社會運動、疫情影響,音樂演出大受影響,麥家樂表示,「1993年我在俄羅斯,遇到俄羅斯內戰,莫斯科市內槍聲不絕,街上隨處可見坦克車,外面打到七彩,但樂團演出照常,人民生活依舊,我覺得這精神很值得學習。所以現在面對疫情,我們要有信心,絕對可以克服。」他語氣堅定地說,「疫情無法演出,我就利用這段期間在家寫了很多曲,《孔子傳》就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的。外在可能有影響,但內在其實沒有影響,自己可以有很多事可以做。」

10月25日,寰宇交響樂團即將在大會堂舉行”World Symphony Concert: Für Elise”音樂會,「這次是疫情後第一場演出,人心苦悶的時候,更應該用音樂讓人振奮、令人開心,我就想到貝多芬。」

1802年貝多芬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遺書〉:「我打消自殺念頭的唯一理由,就是我的創作。在我還沒有將我的創作能量發揮殆盡之前,是絕對不捨得離開這個世界的,所以我決定繼續捱下去。」那時的貝多芬已過了6年惡疾纏身的日子,並即將失聰。「貝多芬這種精神很值得學習,愈艱難的時候,愈應該積極面對。」麥家樂說。

寰宇交響樂團25/10即將在大會堂舉行"World Symphony Concert: Für Elise"音樂會。
寰宇交響樂團25/10即將在大會堂舉行"World Symphony Concert: Fr Elise"音樂會。

在從事音樂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此次演出亦擔任鋼琴演奏的Aliena說,「但看到樂迷的反應,又覺得很感動,繼續從事音樂的動力又重新燃起。音樂本來就應該是讓人從心感動的。」麥家樂補充,「一個社會如果不注重文化、不注重藝術,就會產生很多問題。人民精神滿足,社會才會和諧。物質不能幫我們解決精神上的痛苦,音樂才可以幫助我們度過世俗的困難,大家互相勉勵!」

World Symphony Concert: Für Elise
日期:2021年10月25日(一)
時間:8pm
地點:香港大會堂
票價:$480 / $380 / $280
網上購票:www.urbtix.hk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