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教科書寫作計劃的夭折

1968年6月,有感於低年級的史地教科書一般都寫得生硬乏味,我開展了一個「中一地理教科書寫作試驗計劃」。當年我是1A的班主任,班裏有很多聰明伶俐、勤奮好學的學生。我選了四位聰明好學和英語出眾的參與計劃……
由於這兩本書廣受歡迎,區百齡乃於1966年初夏要求我把它們翻成中文。這時,我剛提交了碩士論文,正為另一本地理教科書 Asia 做最後校對和編寫索引。我完成了手頭上的工作之後立即着手翻譯。因為是自己的作品,在遣詞用字上沒有太多顧忌,所以不出一個月,便完成了任務。
 
這時,齡記書店已大展鴻圖,搬了新址:總店在銅鑼灣波斯富街,分店在旺角彌敦道,編輯部則在總店附近的富明街。旺角分店以及附近的先施公司和世界書局都是這一區售賣英文教科書的主要店鋪。齡記的職員有幾位我很稔熟,先施和世界的則只知我任教拔萃。
 
1966年9月,我做了一個非正式的調查。我跟它們的職員閒聊,翻閱它們經銷網內學校的書單,看看有多少學校用這套書,又查詢這兩本書的銷售情況。這個不全面的調查所得的資料顯示,有大約八成學校用我們的書。閒聊時,先施和世界的職員都對齡記有微言,指它常常不按他們的要求供書。齡記的解釋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原因是釘裝和運送需時。這解釋聽來有點牽強。
 
這四本小冊子(中英各兩本)雄據了香港和澳門的市場20多年,至80年代後期才停止再版。繼地圖閱讀之後,我們又出了兩本小冊子:Photo Reading for Hong KongWeather Chart Reading for Hong Kong。它們的命運跟我獨自編寫的Asia一樣,都沒有多大市場。
 

「中一地理教科書寫作試驗計劃」

 
1968年6月,有感於低年級的史地教科書一般都寫得生硬乏味,我開展了一個「中一地理教科書寫作試驗計劃」。當年我是1A的班主任,班裏有很多聰明伶俐、勤奮好學的學生。我選了四位聰明好學和英語出眾的參與計劃,計劃如下:(一)先擬定教科書的目錄,分24章,上下學期各12章;(二)然後擬定各章的綱目,備好課;(三)每週上課三次,每次一小時餘,中間休息約15分鐘;(四)他們上課時做筆記,回家後各自根據筆記寫成課文,每次一章,寫時可以按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加鹽加醋」或「刪刪削削」;(五)我根據他們交來的課文擬訂初稿,經討論後定稿。這計劃我本來是預算7月開始、次年3月結束的,但結果它一拖再拖,直到8月才開始。上了一課之後,我就知道要離開拔萃了,只好讓它夭折。
 
最後,讓我在這裏加入一段小插曲。我初時把版稅當作薪金申報,政府沒有異議。後來,收到稅務局的通知,說這屬利得稅,應分開申報。我反對無效,只好成立一間公司,叫「馮氏出版社」,作為報稅之用。報稅時,因為利得稅是一種營業稅,所以頗多家庭開支都可以依法成為公司費用,結果稅款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

馮以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