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中又英馬拉松

面對逆境,有人選擇逃避,亦有人勇於迎戰,在人生路上「Be strong like Boston」。

30年前,有幸與明珠台時事訪談節目《Straight Talk》主持褚簡寧(Michael Chugani)在《南華早報》共事。還記得當年任記者之初,與同事吃飯就是討教學習的最好機會,就像苦練金庸筆下「吸星大法」,將各家功力「吸」為己用,而「飯腳」Michael就是我偷師的對象之一,那些年實在受益匪淺。

Michael近年在《頭條日報》撰寫專欄《又中又英》,以中英對照的形式藉時事教英文,不論專欄與他的十多本著作皆深受讀者歡迎。近年長跑界亦興起一些英文新詞,讓我也學學Michael「又中又英」一下。

馬拉松經濟學

「Marathonomics」是由「Marathon」(馬拉松)與「Economics」(經濟學)組成,故名思義,馬拉松經濟學就是研究與馬拉松有關的資源運用,涉及舉辦馬拉松而衍生的商業效益(當然也有非商業效益)等課題。馬拉松賽事參與人數每達數萬,賽事贊助、捐款,以至跑手租酒店、飲食等開支,每上億元計。以去年有超過50,000人參與、全球規模最大的約紐馬拉松為例,有機構推算2014年紐馬為當地帶來的經濟收益達4.15億美元(超過港幣32.3億元),相信馬拉松經濟學會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

「Marathonmaniacs」(馬拉松狂熱份子),是對馬拉松已愛到「瘋狂」的地步的跑手,當中應有不少是「serial runners」(連環跑手)[而非連環殺手serial killers],即連續參與一系列賽事的「長跑鐵粉」,例如World Marathon Majors、4 Deserts Race Series、七日內在七大洲完成七個馬拉松等皆屬連環式系列長跑。

跑手最忌在賽事中「拗柴」,但如果有這樣一句:「Break a leg!」這並非curse人斷腳,反之是「祝好運!」的意思。順道介紹一位85歲仍孜孜不倦參與長跑的退休鋼琴家Deirdre Larkin。她居於南非,曾以此高齡在僅多於2小時完成半馬,成為她年齡組別的世界紀錄保持者。她對長跑的熱誠曾感動不少人,因此被尊稱為「South Africa’s Grand Dame」(南非之母)。

在香港的環島賽(Round the Island),其中最長距離(64公里)的賽事名為「True Grit」。「Grit」指勇氣,照字面解就是「真正的勇氣」,但亦有人將其譯為「夠薑」,實在傳神。單看這賽事的名稱已可想像賽事的難度及艱苦程度,我亦慶幸能在2009年完成這項挑戰。

Boston Strong

談及「夠薑」,曾以生吃肥美蛆蟲聞名的電視野外求生節目《人在野》(Man vs. Wild)的主持Bear Grylls也曾撰寫一本名為《True Grit》的書,介紹25位他眼中一眾真正的「夠薑英雄」逆境求生的勵志故事。當中包括美國奧運跑手Louis Zamperini的傳奇故事。Zamperini原為加州的一名小偷,在被追捕的過程中,被哥哥發現他的跑步天份,遂引領他走上運動員之路。其後二戰爆發,他成為美國空軍轟炸員。不幸的是,在執行任務時飛機墜毀,他被日本海軍發現,成為戰俘,慘被折磨,獲救後卻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苦,其後因信仰令他脫離傷痛,他的故事被寫成小說及拍成電影《非凡生命歷》(Unbroken)。

2013年震驚世界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發生後,興起「Boston Strong」口號,這亦是一個為受恐襲影響家屬籌款的同名非政府組織,宣揚的除了是勉勵大眾團結一致,堅強對抗恐襲外,亦承載着一份「打不死」的精神。面對逆境,有人選擇逃避,亦有人勇於迎戰,在人生路上「Be strong like Boston」,跑友之間以「camaraderie」互勵互勉,一起發揚「True Grit」精神。

Dear readers: I hope that in years to come, you will be able to encourage others with your sporting tour de force.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張樹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