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腹有詩書比賽 國學修養功底大增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參賽家長有感

倘若我們對自身文化與傳統只是一知半解,又如何進行有系統的反思和有意義的批判呢?如何教會我們的下一代建立正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座標,實乃當前香港的頭等大事。

今年2月,第一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拉開序幕,參賽者須熟讀諸多經典古文,其中包括近代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如果將文中膾炙人口的人生三境界論,用來形容該次比賽的參與者(學生、老師和家長)的心路歷程,倒也頗為合適。

自去(2020)年12月,校方便開始選拔學生,最終挑選出10名參賽者(3名正選、4名智囊團及3名後備),然後便是一連數個月的密集訓練、溫習和多次的淘汰比賽。從起初的54間學校,一直淘汰至最終三強,並選出冠、亞、季軍,整個過程共歷時半年。女兒有幸成為正選隊員,並最終與隊友勇奪亞軍,作為一路陪伴在側的家長,實在是感觸良多。

高山仰止  望洋興嘆

該次比賽範圍橫跨三本《中華經典導讀》和《三字經》,外加課外中國語文常識。筆者翻開目錄,定睛一看,真是高山仰止,望洋興嘆,確有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之感。筆者當時心想,這些都是屬於本港中學、甚至高中中國歷史和文學的課程,在如此短期之内,能把任何一冊讀完、讀好,已殊不容易。大概是出於相同的考慮,學校老師們為了讓學生能在短時間内熟讀内容,故把10位同學分成了三組,每組分別溫習上、中或下冊。

女兒分得的是中冊,但其實《中華經典導讀》上、中和下冊裏的部分内容,她自小都欣賞和背誦過,所以當她溫習完中冊後,很快她便忍不住去啃其他兩冊。

「腹有詩書」第一屆比賽運用了教育大學施仲謀教授於2010年出版的《中華經典導讀》。(香港教育大學圖片)
「腹有詩書」第一屆比賽運用了教育大學施仲謀教授於2010年出版的《中華經典導讀》。(香港教育大學圖片)

看着女兒每天抱着書本唸唸有詞,孜孜不倦,「衣帶漸寬終不悔,為『書』消得人憔悴」,作為家長雖然有點擔心她會吃不消,卻也義無反顧的陪伴着她,勇往直前。

總決賽終於圓滿結束,每位同學經歷了該次比賽的洗禮,全體同學的中國文化修養和能力都大為提升,真的踏上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光明大道。作為中國文化愛好者,陪伴女兒走過這半年的學習之路,着實令筆者感受甚深。在此,且將自己的一些感受與思考,記錄下來,抛磚引玉,也權作自己一個有意義的人生記錄。

古文教育  激發潛力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筆者從女兒小學一年級始教其古文,無論是誦讀詩詞還是閲讀古文,基本上都是依循這種傳統思路。由於從小做起,孩子學習古文時不太吃力。一些描寫性的文章,如《醉翁亭記》和《水調歌頭》等,相對容易上手;但是面對一些哲學性或説理性較強的經典古文,例如《勸學》、《大學》和《老子》等,就很容易裹步不前。由於沒有任何激勵機制,作為家長的,很容易便會給自己一個理由:「這些根本不適合女兒的程度,不教也罷。」許多很有意義的詩詞與古文,便就此束之高閣。

可是在準備這次比賽的過程裏,筆者發現,原來小孩子的潛力遠超想像。由於正選名額只有3個,在層層遴選的良性競爭下,加上學校老師們的循循指導,女兒每天都用心鑽研,努力誦讀,並就一些艱澀的内容主動向我詢問和做筆記。以前看似艱難的文章,例如《詩大序》或荀子的《勸學》,有了深入的了解後,在背誦方面便如魚得水。

那些以前令人裹足不前的,現在她已能融會貫通,倒背如流,這完全超出了筆者的想像。半年下來,女兒不但精讀了自己所負責的中冊,也啃熟了上、下冊。過程雖然不易,但每天都看到她的進步,猶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從她每天所發問的層次和深度的變化,可看出她對古文的體驗感受確是更上一層樓。

由此看來,在小學階段進行古文教育與薰陶,的確是一個相當好的時機。只要學生具備有一定的中文水平,再加上學校或者舉辦機構的獎勵或遊戲機制,必然對學習中國文化與古文有事半功倍之效。

最終掄元的英華小學,其主將為兩名小四生和一名小五生,完全無礙他們回答問題時的速度與氣勢。(黃文傑攝)
最終掄元的英華小學,其主將為兩名小四生和一名小五生,完全無礙他們回答問題時的速度與氣勢。(黃文傑攝)

任何學子  皆可有成

這次參加比賽之54所學校,除了有不少傳統名校,也有很多名不經傳的小學。觀其比賽進程,傳統名校並無特別優勢,而一些非傳統學校之突出表現,更是令人讚嘆。由此可見,這些看似艱澀的中國文化典籍,並非理所當然的只能由中學生,甚至大學生才能理解和學習。對於高小的學生,只要對中國文化有興趣,再加以教導與鼓勵,他們便能夠看懂、讀懂,以及了解這些文章。

這次參賽的同學,都是小四、小五和小六生,而最終掄元的英華小學,其主將為兩名小四生和一名小五生。這並不妨礙他們回答問題時的速度和氣勢,只有熟讀原文,且具備上佳的理解能力,才能達到如斯效果。

故此,在小學階段學習古文確實可行,問題並不在於能不能,而是如何去引起他們的興趣,如何去教。如果家長總是將古文學習定位為深奥難懂、詰屈聱牙,會令小朋友望而生畏的洪水猛獸,那最終只會把小朋友學習中文的黃金時間白白浪費。小學生空餘時間多,吸收能力強,如果能有效把握好這幾年,便能為孩子們營造美好的文化薰陶,為日後的中國歷史與文化學習,打下更好的基礎。

誤解古文  兩大迷思

要學好一種語文,大環境的影響也相當重要。筆者屬於70後,這個年齡層的人,均生長在一面倒重視英文的年代。無論是讀書或工作,英文比中文重要得多,能說出一口漂亮洋文,立馬鍍金,是高等華人的象徵。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國勢日漸壯大,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為西方世界趨之若鶩的語言,與英語和西班牙語,並列世界三大常用語言。學習中文熱潮席捲全球,方興未艾,此時正是香港學生學好中文的黃金時機。

但是,眾所周知,本港中文教育課程設計先天不足,後天仍需努力。正如比賽主辦方所說,「中學文憑試中文課程剛推出時廢除傳統範文,用西方的語文運用的方式教學,幾年下來,未見其利,學生的傳統文化營養不足,對經典的認識貧乏。」

如此課程設計和教育方法,令莘莘學子學習文言文時,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障礙,事倍功半,更享受不到學習中文的樂趣。中文變成了「死亡之科」,這時候如果能在小學階段善用範文,打好中文基礎,及早培養小學生對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興趣,相信必能為香港的中文教育帶來新氣象。

文言文是古代社會的文字,於現今社會的日用價值不高?(文灼峰攝)
文言文是古代社會的文字,於現今社會的日用價值不高?(文灼峰攝)

在這方面,小學的中文老師固然是任重而道遠,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這些家長的心態需要端正。香港家長為孩子鞠躬盡瘁,全力付出,皆是有目共睹。在學業上,為了孩子更是巨細無遺,無處不到。可是在學習中文上,不少家長因為存在諸般觀念誤區,導致學童在學習中文之途事倍功半,甚為可惜。

誤區一:英文比中文更加重要。此類思維雖然隨着中國國力日益強盛而有所改變,但崇西抑中的基因始終非短期内可以改變,長期以來,形成了獨重英文的風氣和習慣。如此一來,弊端甚多,其中一個最致命的結果便是熟悉或崇尚英文的學童,常常用上了所謂的雙語學習法來學習中文,在理解中文時常常「中英對照」,以英文之詞彙及語法作為權威參照,來學習和書寫中文,忽略了中文既有之特色,結果就是港式中文和歐化文章的泛濫。

誤區二:將文言文狹義地歸類於純文學的範疇。文言文是古代社會的文字,於現今社會的日用價值不高,故此不少家長認為學生學習古文,充其量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那些詩詞歌賦和古文,不過是陽春白雪,風花雪月的文人雅興而已。既然如此,毫不實用,學來何用?如此思路,學習文言文肯定貌合神離,學童大呼難學之際,結果就是惡性循環,加深既有的錯誤觀念。

五四運動  曲解文言

但文言文真是毫無實用價值嗎?最簡單的反證就是,如此脫離實際的語言,怎可能沿用3000年,經歷了中國83個朝代,更影響了諸如日本、韓國和越南等亞洲國家的文字?

根據歷史研究,文言文的本來面目與實用價值被曲解和貶低,原因眾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自五四運動以來,現代中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將西方文學的概念,套用在文言文頭上,並將之對等,導致張冠李戴,類比錯誤。

要知道現代西方文學的文體大致可分為四類,即散文、詩、小説及戲劇,尤其以後三者為重。這些文學作品的確不大具有實用價值,乃為文學而文學,為美而美,虛多於實,但是中國古代文學卻絕對不能與之劃上等號。

簡單來說,中國古代文學包含了現代西方定義下的文學,但其内容卻遠遠不止於此。在實用方面,春秋時候,孔子已經提出「不學詩,無以言」。當時的詩是一種上流貴族和社會官僚階層彼此溝通的工具,體現出官員或貴族的性格,才情與見識,是統治階級和特權階級的溝通方法。

之後的數千年,從選拔人才,到整個國家的統治、管理和運作,均由文言文作為唯一的中介。文人入仕,是以其所書寫的能力為唯一途徑;成為官員,書寫奏章更需要以精要的文字和恰當的引經據典來增強其表達能力。寫得一手好文章,是溝通藝術的精華,和揭示其才華與識見的最佳媒介。

説回本次比賽,其中指定考核範圍所用的參考書目,引用了頗多《古文觀止》的文章,例如《曹劌論戰》、《唐椎說信陵君》等。筆者且以《古文觀止》這本書作為例子,看看其内容是否脫離實際,毫無現實意義?

自五四運動以來,現代中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將西方文學的概念,套用在文言文頭上。(杜克大學甘博照片集藏,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自五四運動以來,現代中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將西方文學的概念,套用在文言文頭上。(杜克大學甘博照片集藏,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政論寫情  融匯一書

《古文觀止》中,約五成文章屬於政論文言文,都是古代歷史長河中優選下來的佳作。例如賈誼的《過秦論》、《治安策》,顯示出其政治卓見和高瞻遠矚,屬於第一流的政論文章;李斯的《諫逐客書》,直接影響了秦始皇的人才政策,繼而才有一統天下的霸業;路溫舒的《尚德緩刑書》發表了重要的政治主張。

諸葛亮的《出師表》,反覆致意,可看出其為人臣者的忠貞與胸襟;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立意高遠,情景交融,成為千秋從政者的楷模與表率;馬援的《戒兄子嚴敦書》,是長輩對子弟的循循規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記述的是才智之士內心的不平;宗臣的《報劉一丈書》,則深刻諷刺了當時腐朽的社會風氣。這些文章實用性之強,影響之深遠,實在是不言而喻。

撇開這些政論文章,《古文觀止》中也收錄了好些篇描寫景物、寄情於景的一流文章,絕對是描寫文中的最佳典範。例如柳宗元的《鈷鉧潭西小丘記》,寄託着自己被放逐蠻荒的悲思,把山水遊記與抒情散文結合起來,含義深遠;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句句是記亭,又句句是抒發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和記敍自己的政績;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因小見大,結構嚴謹,從遊洞引申出一篇研究學問、創造事業的大道理。

黃坤堯編撰的《 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古文觀止》。(中華書局圖片)
黃坤堯編撰的《 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古文觀止》。(中華書局圖片)

言簡意賅  受用無窮

這些文章,放諸現今社會,也是鏗鏘有力,見識高遠的典範文體,涉及社會及文化的各個方面。自五四運動至今,中國的政經領袖在發表演講或重要文章時,每每會引用古文。這是因為短短的一句古文,言簡意賅,提綱挈領,背後蘊含是多少的歷史背景、涵義和哲理,相比起白話文,文言文能更精確的表達政治、經濟、社會政策的理念。

其實《古文觀止》這部書,嚴格來説,還未能躋身中華經典的殿堂,其最初不過是清代兩位鄉村教師為了向兒童講授古文所整合的講義,後來才編輯成書。這只是中國文言文經典的一小部分而已,但已經令我們擊節讚嘆,受用無窮。

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文」的觀念與現代的「文學」概念,中間的區別相當巨大。從將「文」退化或簡約到「文學」的思路過程中,我們不斷把那些應用性、實用性的東西,都排除在外,所以才有了將古文視為並無現實作用的觀念。這些觀念必然會影響學子學習古文的動力以及方向。如此一來,在他們學習古文的路上,必然會徒增荊棘。

香港在在文化積累與沉澱上,基於種種歷史及社會因素,未能與經濟成就並駕齊驅。(Unsplash)
香港在在文化積累與沉澱上,基於種種歷史及社會因素,未能與經濟成就並駕齊驅。(Unsplash)

不諳傳統  思想則殆

寫此文章之際,女兒的小學生涯快將完結。如果時光能夠倒流,《腹有詩書》比賽早幾年舉辦,我等必然獲益更多。 《三字經》最後的一句是「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作為望子成龍的父母,固然需要關心孩子將來的前途與就業,以及所學的知識能帶來多少「實用價值」。

但與此同時,能否引導孩子們在自身的文化土壤與寶庫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也是同等重要。況且,這片文化天地,其實與「揾食」毫不衝突,是可以並行不悖,互相裨益的。試想一個具備清晰價值觀,且有文化修養、出口成文、落筆成章、待人接物皆分寸得宜的人,在哪一個行業不會脫穎而出,出類拔萃呢?

香港本是國際大都會,得天獨厚,擁有天時地利之便,在經濟上成就驕人。但在文化積累與沉澱上,基於種種歷史及社會因素,未能與經濟成就並駕齊驅。流風所及,香港人逐漸形成了一種如盧荻教授所言,「從個人看香港,從香港看世界」的獨特世界觀。其特色之一就是脫離了歷史背景與根底,甚至無視自身文化的基礎來進行思考與論辯。

可是,倘若我們對自身文化與傳統只是一知半解,又如何進行有系統的反思和有意義的批判呢?在此價值觀紊亂,資訊氾濫,世界大勢瞬間劇變的大時代裏,如何教會我們的下一代建立正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座標,實乃當前香港的頭等大事。

作為中國人,從中國文化中尋找自我認同與歸宿,是自然不過的事。誠如何文匯教授所言,每一個國家的國民都該如此,在學習自身文化的基礎上,進而了解和學習世界歷史文化,才能形成真正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腹有詩書」比賽能獨具慧眼,舉輕若重,從高小學生入手,讓其受古典文學與歷史的洗禮與薰陶,實在是功德無量之善舉。假以時日,必然可以形成國學風氣,讓更多莘莘學子踏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康莊大道,形成共同的知識基礎,文化教養和談吐方式,從而變化氣質,豐富見識,氣定神閒地面對世界的新挑戰。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