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父母,都熱衷兒女十八般武藝全能,最高興便是那些賣樂器,教這些十八般武藝的各式學校。但一間名校校長有感,來報考的學生,人人八級琴,卻一個也不愛音樂。
為考名校培養藝術興趣
這種錯配不是奇異現象,是父母們只視學琴為一種「考入名校必備條件」,卻沒有一秒真心愛過音樂。逼兒女彈巴赫、貝多芬,自己卻只愛打麻雀的音響,從來未和兒女去過一次音樂演奏會,也從來在家中未播過任何音樂,不要說古典音樂了,這種兒女只是被逼練琴、考琴,像一副只會聽命令的機器,沒有培養音樂修養的任何企圖。
訓練出一些完全不愛音樂和藝術的機器原來不是最壞的後果,更壞的噩夢是 :那些原本只是聽從父母命令而學習樂器、各種藝術的,竟然真的愛上了藝術,想做全職藝術家,那可真是家中的矛盾從始永無寧日了。
為生活阻止藝術追求
香港的勢利父母,是內部矛盾論作俑者,在中學階段,要兒女學戲劇、繪畫、跳舞、音樂等,但一到兒女愛上了藝術,想做終生職業,父母便立刻來個180度反面,大封殺、強逼、威嚇,誓要兒女放棄。
那又真是要問句父母,當初硬要兒女十八般武藝的,又是什麼心態?只想兒女勞什子胡胡混混,考些證書回來,然後名校一入立刻視之為禁忌?念大學可否繼續走藝術那條路?
兒女想追尋藝術熱誠,可是父母又吵又鬧地嚴厲反對,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有沒有想過人家名校要那麼多證書是為什麼?是想學校的學生平衡各種愛好,還是真的想培育出一些藝術家?還是名校是只想訓練醫生、律師出來,學習十八般武藝只不過為了製造就業?可是現實主義的父母,強逼兒女學習十八般武藝,但又怎可以接受從事藝術的不隱定性?
於是這種父母的矛盾便成為一場荒謬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