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到北京已是五年前的事,我發現北京有很大的變化。硬件方面,多了很多既宏偉且設計新穎獨特的建築物,公司總部、商場及高級酒店林立;酒店接收的電視台有60多頻道,當中包括了許多省份的衞視;地下鐵路車廂廣播系統以普通話及英語播報。人民方面的變化則可謂一日千里,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年青人的培育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就以今天(1.10.2015)在機場所見,五年前我也是參加完早上升旗禮後當天離京返港。當時機場本地人外遊不多,今天卻見一家大小扶老攜幼外遊去也。 在機場購物商店內聽到父親向小男孩説現可先買個小手提包,到日本又可再買。可見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挺不錯。就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鐫琪在人民大會堂接見香港教育界國慶訪北京、承德暨專業交流團時提及她在80年代在外地深造時,見到到處也是香港遊客時在想,中國人民何時才有這樣的生活水平;她表示今天已有很多中國人民已經有經濟能力外遊了。我認為他們不單是購買力高,而且不少人是見多識廣。因此,部分香港人感覺自己較內地人是高一等的心態是不合時宜的。
北京高中的人性化課程
行程中參觀北京十一學校,這所初中及高中學校學生有4,000多人。課程包括本地課程外,也提供 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AP(American Programme)或 AL(A Level)課程。副校長介紹學校概況時提到學校的方向是培育學生人生目的與社會責任統一,學校使命是「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着力發現與喚醒學生需求。為此,學校設計為可選擇課程體系,把國家課程校本化落實學校育人目標。
學校把課程標準細化,具體實踐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學校的另一個特點是不設班主任,亦沒有班別的架構。學生由導師(教師擔任)帶領,學生選擇導師後,由學校落實編排。導師每星期與小組會面,目的是喚醒、規劃、激勵、諮詢、服務、引導和陪伴學生,學生的生涯規劃在初一亦已開始。而教師有自己的教室即其辦公室。學生在校園內走動到自己所選的課程的教師教室上課。與香港中學比較,香港高中也有類近的選修科目,而核心科目能否再以小班教學,把課程深淺程度再細化,則要看學校是否有足夠資源。香港政府或津貼中學受課程規範,大多數學生目標是參加中學文憑試,升讀本地或外地大學、或是修讀文憑課程;雖然我校沒有 IB、AP 或 AL 課程,但我的思考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為學生創造類似北京十一學校較為「人性化」的系統,喚醒學生的動力。
在北京大學聽有關「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the road initiative)講座,講者是北大經濟學院副教授張亞光。他提到香港及澳門的角色,令我思考如何裝備學生配合國家及世界的發展。講座後由港人留學北大的學生帶領參觀校園,其中一位是碩士男生,選擇在北大進修碩士課程目的除了學習經濟知識外,他希望多練習普通話及建立人脈。另一位女生則是中學階段已隨在內地做飲食業的父母到北京讀書,她讀的是政治碩士學位課程,其目標是日後在大學做研究。可見香港年青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認真求學,先在知識上打好基礎。相反,假如學生在求學階段未有為理想打好知識基礎便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