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齒虎課程 配合社會變遷

在公開考試的指揮棒下,前線教育工作者多的只能照本宣科,課程是否能反映學習者的需求和配合社會的變遷,暫不在考慮之列。

世界不斷改變,教育也因應不斷的改變,但什麼是孩子要學習、掌握的知識、技能,讓孩子能面對不斷改變的世界?

有人說:「依照現在課程去教育孩子,未來都將找不到工作。」要考慮的是,未來將會出現些什麼樣的工作。若我們不能預測未來社會的需要,又如何設計課程以裝備現今的年青學子?要預測未來是個怎樣的世界,不是每一個人能有的能力,政治家、經濟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以至商家都有不同的思考方向,要不同的「持份者」同意一個普世的未來,相信並容易,要一個課程能適合所有學習者,更是天方夜譚。

面對未來世界的知識

有什麼學習是顛簸不破、掌握了能面對不斷改變的未來世界?在過去的世紀中,人們都在學習一些相同的知識,但新的知識都從這些人手中不斷的伸展出來。有些知識是不會過時的,但如何適當地使用、結合這些知識,再與轉變的世界接軌,讓世界持續地改變,是需要有能力的終身學習者去努力。教育希望能持續地培養這些人才,但教育卻沒法知道那一個孩子是有能力的終身學習者,只能把相同的基本知識提供給學習者,讓學習者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求變,以致達成個人的成就,怎樣的成就便要看學習者怎樣求變了。教育工作者除了提供基本的知識外,也應提供求變的條件,要讓學習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範疇、不同的載體檢視自己的能力,更要讓學習者有打破這些框架的能力,發揮更大的潛能。

社會有不同的需要,也有不同的工作,有些工作性質是不變的,有些則不斷改變,社會需要不同的人來處理不同的工作。為何相同的課程可以培養出不同的人才?這是學習者個人的願景與價值觀帶來的不同變化。教育工作者若能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替學習者建立個人的願景及正確的價值觀,並能因應不同的學習者提供適切的「求變」條件,則學習者能達成個人願景的機會便會增加,家庭和社會的支援也是必要的,但如何配合,則需要從根本的政策來全面檢視。能走到尖端的專家,除了有專業知識的深度,也需要專業及專業以外的廣度知識,如何在掌握專業的深度下,擴闊跨學習、跨界別的知識廣度,是成功的一項要素。

課程能否應付多變的社會

「劍齒虎的課程」提醒教育工作者,要留意我們提供給學習者的課程,是否能反映學習者的需求和配合社會的變遷。香港的教育決策者在對教育的認識、考慮專家建議的深度、面對商界需索的壓力、應付社會家長的訴求、回應「先進」國家的教育改變……總是有些舉棋不定,漠視了當前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需要,只求改變,做成政策與成效的一定落差。進取者有時要頂着不少的壓力,冒着多少的風雨,孤獨地一步一腳印,期望能實踐自己的教育願景,但在一定的限制和支援、在公開考試的指揮棒下,前線教育工作者多的只能照本宣科,課程是否能反映學習者的需求和配合社會的變遷,暫不在考慮之列。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教育主任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負責人安德里亞斯‧施萊謝爾(Andreas Schleicher)指出:「一個世紀前,教師可以期望他們教授的,學生可以終身受用。今天,由於經濟及社會的急速變化,學校須要裝備學生,為未曾創造的工作、未曾發明的技術及未曾知道的問題,做好準備。」社會需要的是,能有效運用有效知識的終身學習者,這是顛簸不破的原則,也是世界不斷改變的動力。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孟子‧滕文公上》年青的學習者要仔細思考。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