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謂併購式的外延發展是現下大型上市公司持續成長的手段之一,因此,在職業生涯上不停地與資本回報打交道、挖掘協同效應和以談買論賣為營役的金融分析師,有併購型的CEO的履歷需要。然而,金融投資與產業投資有重疊的地方,也有不可照版煮碗的地方。
上文提到大摩的投資策略師米高·孟本生(Michael Mauboussin)跟在下一次「爐邊熱話」中,同意説CFA等金融專才乃十分適合做當今企業一把手,這個從他的研究文章和其底層資料引伸出來的衍生説法。
孟本生可能沒有從這個角度考慮,本擬依書指大型企業如有併購專職的團隊和高管在內,就如虎添翼。冷不防在下進一步推導,指由於企業花大頭的是併購,那理所當然地得出由分析師出身的金融專家是挺適合操大盤的,其合適度至少不應比代碼員、銷售員等差。
英冠升班後常換人
這其實也不是稀奇的現象,以本欄嫺熟的足球競技為場景,大家也許一看就明:由英冠升班打英超的隊伍,通常都會在升班之年,為了在英超打拼和留班,都會大灑金錢,招新兵送舊員(提早結束合約也得花補償金的!),有許多連領隊都會換掉。競爭的環境不一樣,昔日的汗馬將士,不一定能適應新的戰事,改弦易轍,其實也是恆常態的一種。
本生閲歷豐富,為此説作了一些補充。首先,他聲明一下,企業的併購行為,與金融領域的投資行為,尤其是二級市場上(公開市場)的投資行為,最大的分別,在於企業併購一經拍板撳制,往往沒有回頭路可走,企業都已經「融」為一體了,很少會有「退出機制」,尤其是當合拼得不好、愈是不兼容,矛盾愈多,愈為棘手,下的功夫就愈多,下沉成本積慮,要重新使硬拆開就愈為困難。
在公開市場上,這方面的顧慮就相對的少,尤其是佔股比例不多的金融投資,下錯第一步棋子,有壞的影響,但問題是可控的,要倒轉頭賣掉也是相對可操作的。所以這兩種投資背後孕育的職業經理人你脾性、觸角和職業技能,通常是不太一樣的。
併購企業講究埋身肉搏
另一個不一樣的地方是,公開市場的投資,要考的是投資人的眼光、耐性和膽識,而企業併購講究的,除上述的條件之外,還有人際手腕;併購操盤手在對個人的內在要素有要求之外,還橫加了一度外在的、對外的維度,不論是在初期的試探、中期談判、和後期的埋身廝殺,經理人都有需要與外界互動、反饋和調整,在自己的腦袋裏的思想分析,只是成功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與對家相處、對峙和博弈。
成為一家人之後,併購的操盤手又要變身,由買方的身份,變身為賣方,這時操盤手就得跳進火坑,為合併後的公司打拼,對外向資本市場和産品服務市場上的顧客,説好合併的故事,變身為企業的營銷大員。
在這方面,不管你是紅褲子還是空降的,不管你是寫程式起家還是以試算表為撚手把戲,你都得放下身段,好好把故事説得圓滿。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