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私隱

網絡服務使用者為什麼不用付鈔?因為他們是被出售的商品,不是購買商品的顧客。在這大數據時代,個人資料是有價的商品。

網上社交平台Facebook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出席美國參議院聽證會,為用戶資料被劍橋分析公司盜用的醜聞作解釋。聽證會上,參議員哈奇(Orrin Hatch)問:「你的服務不收費用,這樣的經營模式怎樣可以維持?」朱克伯格怔了一怔,隨即笑着說:「參議員,我們有廣告收入。」這一問一答,被傳媒反覆引述,成為人們取笑參議員無知的話柄。

哈奇通過他的發言人呼冤說:他提出那條惹人譏笑的問題之前,作了數分鐘的發言;他在發言中表示,Facebook的用家對個人資料被賣給廣告商竟然感到意外,這令他十分詫異,因為「世界上是沒有免費的東西的」;哈奇又強調,社交媒體營運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協議要高度透明,讓每個人都知道什麼資料會被收集、何時收集、怎樣收集。這番言論證明,哈奇並非對社交媒體的運作一無所知;他的提問,正是為了點出Facebook的經濟來源,提醒人們免費使用Facebook服務的代價,就是讓自己的個人資料給別人用來牟利。

使用者承擔資料被竊風險

這道理其實網絡服務使用者應該早就知道。有一個這樣的說法:網絡服務使用者為什麼不用付鈔?因為他們是被出售的商品,不是購買商品的顧客。在這大數據時代,個人資料是有價的商品。在香港,人們還會記得,八達通曾將200萬名客戶的個人資料出售牟利,出售的資料包括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以及購物紀錄等。

除了個人資料會被轉售之外,網絡服務使用者還要承擔資料被竊的風險。香港寬頻剛發現,一個存有已停用資料庫的伺服器被黑客入侵,38萬條固定及IDD服務客戶的申請紀錄可能被接觸,涉及的資料包括姓名、電郵、通訊地址、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以及信用卡資料。去年9月,美國一家「消費者信用報告機構」Equifax遭網絡安全攻擊,約1.43億消費者的個人數據被黑客讀取,至少20萬名客戶的信用卡資料被盜。據紐約時報估計,美國有約8,000萬家公司的紀錄曾被黑客入侵,公司客戶的個人資料被竊取。

個人資料被盜用的事件被揭發時,都會引起一陣哄動。但哄動過後,網絡服務使用者的行為不會改變,泄露私隱資料的事件還會繼續發生。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