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香港語文老師的危機

學校在聘請老師時,往往都特別注意應徵者的教育背景,國內外具經驗的老師,此時往往容易突圍而出。

最近跟幾位校內、外的同事茶聚,談到語文老師的前景,大家都發現:近8年來,本地有名的私立以及國際學校已紛紛開始向國內或海外的老師招手,這股風潮,看來遲早會蔓延全港──香港已經回歸20年了,撇開個人感情,引入國內專才實屬自然現象,無可厚非。

國內外語文老師較吃香

筆者在國際學校工作多年,認識不少同行;身居要位者,在聘老師時,一般都特別注意應徵者的教育背景,國內具經驗的老師,此時往往容易突圍而出──這種狀況,歸根究柢,均源於本地教育制度以及人才成長的先天不足。換句話說,要是本港語言教育成功的話,這種現象根本不會出現。

我本身並無任何內地背景,是屬於「港人教漢語」的真正「人辦」,近年來親身經歷多了,才有了上述的反思。

面對如斯強大的競爭,我想,既然無法扭轉,就只好多方面想方法破解。以下純粹是個人感受分享,讀者有不同的意見,大家可以討論。

首先,一方面,我們必須找出本身獨有的長處,然後加以發揮。香港人的強項是什麼?我認為是認真的工作態度,對文化環境、施教對象的了解及長期積累下來的國際視野。工作態度比較個人,關乎個人的專業操守;對文化環境、施教對象的了解,有賴個人的不懈投入;而國際視野則是通過學校的教育、後天的敏悟來養成。在資訊發達、言論自由的大環境底下,要是我們忽略了這麼重要的「強項」,不啻妄自菲薄!

另一方面,屬於老生常談,就是自強不息,別忘進修。許多人認為,「我已經拿了碩士,不是已經足夠了嗎?」這是一種典型的「惰性」。我認識的許多同行,不但擁有內地重點大學的學歷,還擁有海外研究生的資格;有些更加是以雙碩士、博士生的名銜來應徵職位,戰況如此劇烈,我們怎能好意思老在想着「一勞永逸」呢?

再者,是要抓緊眼前的機遇。所謂的「機遇」,有時候來自對於危機的快速、準確回應。舉一例:如果你目前正面臨這種殘酷的「淘汰選拔」,那麼就要當機立斷地為自己謀求一條出路,有時不能太計較工資待遇,放眼世界,許多地方都在找教育人才……這時候,如果可以有限度地放下成本計算,着重於建立自己的履歷──不管是海外的教學經驗,或是不太熟悉的範疇,只要放手一搏,日後得到的回報往往讓你意想不到!

看60、70年代的電視常會聽到一句話:鬼叫你窮呀,頂硬上啦!這俗語的背後其實就是「不怕吃虧」的精神:我們的父母輩可以這樣走過來,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呢?所謂的危機,危中有機,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見招拆招。

張海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