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課程改革研討會

1993年的研討會是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周年校慶活動的一部份,議題是《東南亞地區華人社會的課程改革: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得偉倫基金會、九龍樂善堂、英國文化協會和牛津大學出版社贊助。
(封面圖片說明:1993年研討會專題演講,香港中文大學祖堯堂)
 
1993年的研討會是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周年校慶活動的一部份,議題是《東南亞地區華人社會的課程改革: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得偉倫基金會、九龍樂善堂、英國文化協會和牛津大學出版社贊助。
 
研討會通告1992年11月中發出,論文集截稿日期是次年5月中,確定提交論文者66人,截稿前收到論文56篇,截稿後新增講者二人。出席人數約160(初期的預算是60),其中約80人說粵語、60人普通話、20人英語。他們主要是內地、台灣、澳門和香港的學者,但也有來自東南亞、澳洲和歐美等地區的。對某些與會者來說,語言是一個問題。我們很幸運,因為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協助,終於能夠為開幕禮後的兩個 (一中一西)專題演講,安排了普通話和英語的即時傳譯。在一個小規模的學術研討會裏,有這樣的安排是比較少見的。難得的是:負責其事者雖非專業人員,卻有近乎專業的水平。
 

國際研討會

 
研討會為期三天,宣讀論文時間每天兩節,每節1小時15分鐘,設四場,同時進行,每場二或三人主講。此外,每天都有其他活動:第一天專題演講、第二天參觀訪問、第三天遊覽和宴會。與會者對接待人員的表現,以及生活上的各項安排,包括飲食、住宿和交通,都表示非常滿意;對報到時便收到研討會論文集更感到驚訝。他們的反應不但讓參與其事的工作人員感到安慰,也鼓舞了系內全體同事的的士氣。        
 
在論文集的序言裏,我對這個研討會的主旨作了如下的交代:「近年在經濟、政治和社會各個領域都有長足進步的東南亞肯定會在21世紀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這情況在本區的華人社會裡尤為顯著。各個華人社會的情況雖非一致,但相同的地方也不少。人民的生活大為改善了,出生率顯著地下降了,普及教育實施了,而終身教育的概念也日益受到重視。可是,單親家庭也同時多起來了,家庭教育也相應地起了變化。面對經濟、社會和教育改變所帶來的挑戰,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課程發展工作者,必須作出回應。這個國際研討會就是為此而召開的,旨在探討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澳門等地21世紀課程發展的問題。」
   
1993年的研討會結束後,我們便按計劃展開下一個研討會的籌備工作。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題為《香港課程改革:新時代的需要》的研討會,香港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社會正在急劇轉變,因此有必要從速全面檢討學校的課程;也希望跟教育署1992年成立的課程發展處以及各中學建立密切的關係,為系內同事將來展開各學科的課程與教學研究工作創造條件。在召開上一個研討會期間,我已跟課程發展處處長彭敬慈打過招呼,因此,當我向他提到合辦這個研討會時,他就一口答應了。
 

善用資源

 
課程發展處派出韓孝述和潘黃色銀參與籌備工作。籌委會的成員如下:馮以浤(主席)、韓孝述(副主席)、林智中、潘黃色銀、黃顯華(以上三人為委員)、譚錦屏(秘書)。在財政上,我們繼續得到牛津大學出版社的贊助,課程發展處也答應支付學校教師代表的報名費。因此,像上個研討會一樣,這個研討會也沒有花費我系分文。學院為我們這兩個研討會撥備的五萬元於是也得以原封不動。      
             
參加這個研討會的人數跟上一個差不多,主要是中學教師,小學的也有,但不多。因為這是一個為本地教師而設的研討會,所以只有專題演講而沒有參觀、訪問、遊覽和宴會等項目,同時只設茶點而不安排午膳。至於研討會論文集,則一如上次,報到時派發。宣讀論文的節數仍舊,但論文的數目略為減少。
 
為了深化中國語文科的教研工作,我鼓勵黃顯華領導中文組的同事搞個中學中文課程研究。我也參與了這項計劃。我們先在1993年的會上發表「中、台、港、新中學中文科課程研究計劃草案(香港部份)」,又在1994年的會上發表一些後續文章。跟着我退休了,因此不知道這計劃最後有沒有全部完成,但無論如何,它已在某程度上活化了中文組,大大地提高了該組同事的士氣。次年五月,我回學院探望同事時,獲悉課程與教學學系已成為學院裡舉足輕重的系了。
 
(封面圖片:作者提供)

馮以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