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古語動詞——「欠」、「治」

我們有「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蝨」這樣一句諺語。我們這句諺語中的「治」是「制服」的意思。類似用法,普通話只用於「害蟲」,而不用於人。然而粵語卻可以說「某甲治某乙」。

欠(ham33

依稀記得這個語文知識是筆者讀小學時,一位老師教我們一班同學的。他告訴我們,「欠」字就是粵語「打ham33露」(打呵欠)的「ham33」(一般都寫作「喊」)的本字(當時當然沒有用到「本字」這個詞,因為我們一定聽不懂,不過意思就是這樣)。筆者當時不知道這位老師何以有此一說,但對此一說印象卻很深刻。這個詞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亦從俗,作「打喊路」,實則「ham33」當如筆者的小學老師所說,作「欠」。「欠」字見於《廣韻》去聲六十「梵」韻(內有帆、汎等字,今日均以「a」為韻腹),於《集韻》則改隸去聲五十七「驗」韻。現在「欠」粵語讀書音是「him33」,以「i」為韻腹;語音則為「ham33」,以「a」為韻腹,而「ham33」這個讀法就正合《廣韻》之音!此與「也」一樣,讀書音(ja13)與語音(jɛ13)不同,而同時一個是較為古遠之讀音,一個是較近代之讀音。只「也」與「欠」的讀書音與語音,在哪一個是較為古遠之音,哪一個是較近代之音方面剛好相反而已(「也」的讀書音「ja13」早於語音「jɛ13」;「欠」的語音「ham33」早於讀書音「him33」)。又在廣韻之前的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伯二○一一)及《唐韻》同樣收「欠」於「梵」韻,前者音「去劍反」,後者「去劍切」(而「劍」亦在「梵」韻,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舉欠反,《唐韻》「梵」韻亦收「劍」字,可惜其切語字跡漫滅),即讀音完全相同。

所謂「打欠露」,就是說「張開口,噴出體氣,露出口腔、牙齒」。我們看看「欠」字在《說文》的解釋︰「張口氣悟也。象氣从人上出之形。」其實篆文的「欠」,作不容易看出「張口氣悟」這種情狀,反而甲骨文就象形多了。

治(dzi22

我們有「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蝨」這樣一句諺語,意思就相當於北方人的「一物降一物」。我們這句諺語中的「治」是「制服」的意思。類似用法,普通話只用於「害蟲」,如「治蝗蟲」(參《現代漢語用法詞典》「治」條),而不用於人。然而粵語卻可以說「某甲治某乙」,意思是某甲做些事情或採取一些行動來企圖制服某乙,而這通常就代表其間某甲對某乙有苛待的成分。譬如六十年代的粵語片,裏面就經常有飾演「家婆」(婆婆)的黃曼梨「治」飾演「心抱」(媳婦。本字當作「新婦」 ) 的白燕這樣的情節,看得觀眾非常「肉緊」 (緊張、氣憤)。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也有「治」條︰「整治,苛待︰『我   治得好緊要|而家  係新婦治家婆|口水治木蝨熟語。一物降一物』」

其實,這也是古語。《史記‧李斯列傳》就有「趙高治斯,榜掠千餘」這樣的記載。另外,《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云︰「肅請得奉命弔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二例均可證粵語義為苛待的「治」是古語。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