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年輕大使 見證歷史時刻

德國畫家小漢斯·霍爾拜因(1497-1543)與英國皇帝亨利八世(1491-1547)的歷史命運是密不可分的。畫中兩位法國大使來到英國,都是因為亨利八世的私人生活,影響了國家前途及國際關係。

男嗣保帝位 自立為教主

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497-1543)這位畫家與英國皇帝亨利八世 (1491-1547)的歷史命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畫家,大家可能不會這麼記得這位先後有六位皇后的皇帝。沒有這位皇帝,畫家也沒有這麼多名留畫史的作品。

就是這幅作品《兩位大使》(The Ambassadors)也可能不會產生。當時歐洲各國還沒有常駐大使這個需要與機制,大使都是短期任命,看需要與任務出使,任務完成即回國。畫中兩位法國大使在這個時候同時來到英國,都是因為亨利八世的私人生活,影響了國家前途及國際關係。

時維1533年(註1),英國歷史上一個重要分水嶺。英皇亨利八世急欲有子繼位,以持續家族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屢次要求天主教教皇批准他與第一任皇后,來自西班牙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的婚姻宣布無效(annulment),再娶已懷了他孩子的安妮博林(Anne Boleyn 註2),惜教皇忌憚凱瑟琳的姨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遲遲沒有反應。亨利被迫與教皇決裂,改宗新教,創立英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 普稱聖公會)並自立為教會之首 (註3),實行政教合一。

繪製這幅畫時應是1533年4月,亨利八世還未正式宣布安妮博林為新皇后(註4)。

但山雨欲來,教廷聽說亨利已經秘密與安妮博林結婚,隨時會與教廷決裂,極欲挽留,法皇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 1494-1547)希望從中斡旋,為自己在兩方都爭取一些政治本錢,分別派遣畫中兩位大使來英國,所謂出使,其實也負責收集情報,兼任間諜,讓法皇儘早知道亨利方向,以謀後動。畫面左面的丁特維爾(Jean de Dinteville)是正使,右面的塞爾維(Georges de Selve)有秘密任務,大家知道是法皇派來的,但究竟要傳達什麼訊息,歷史沒有記載。

年輕有為兩大使 衣著名貴彰國體

兩位大使是朋友。丁特維爾(Jean de Dinteville)先到,但水土不服,出使未能攜眷,難免有點寂寞。獲委出使是榮耀,但不會有補貼,皇帝賜你家族封地,每年封地有收入,你得自資維持國家與皇帝的顏面,他整天擔憂為出使需要的排場所花費的大量金錢,只望儘早回國。好不容易有朋自家鄉來,特別高興,延聘畫家畫像,以誌兩人友誼與英國之遇,畫作完成後懸掛於法國家族大宅裏。

塞爾維(Georges de Selve)年紀輕輕已獲任主教(註5),因得法皇與教皇信賴,常兼任外交官之職。

雙人全身畫像同在一個畫面裏出現這不是歷史上的第一次(註6)但也不多,此畫是小漢斯·霍爾拜因的個人第一幅。畫幅很大,人物差不多真人大少。為了突顯兩位大使的身份,畫家仔細的描繪了他們的名貴衣服。

首先看看左面的丁特維爾。他全身打扮讓我想起亨利八世,這位皇帝著名的畫像都是兩袖圓鼓鼓的,整個人看來比真實體型大好幾碼(圖2)。有史家估計,亨利八世可能看過「兩位大使」(The Ambassadors)這幅畫,認為這種服飾設計,能讓他看來更具威儀,因而起用霍爾拜因為他畫像。作為法國大使,丁特維爾需要打扮高貴,山狸(lynx)毛皮外袍,大燈籠袖用多枚金製裝飾釘把小塊毛皮連起來,粉紅色綢緞罩衣,一個個小孔(這是當時流行款式)透出裏面的輕薄絲質上衣。胸前掛着法皇獎勵精忠之士的聖米迦勒勳章(The Order of Saint Michael),全法國不到一百人擁有,是地位的象徵 。右手持匕首,畫家在上面寫了丁特維爾的年紀,第29個年頭,即28 歲。時人普遍短壽,很年輕已擔當重任。

(圖2)亨利八世畫像,小漢斯·霍爾拜因,1537。原畫已燒毀。此摹本現藏英國利物浦。 Walker Art Gallery
(圖2)亨利八世畫像,小漢斯霍爾拜因,1537。原畫已燒毀。此摹本現藏英國利物浦。 Walker Art Gallery

右面的塞爾維更年輕,畫家在他右手壓着的書本外頁寫了這是他出生的第25個年頭,即24歲。雖未正式獻身(consecrated)為主教,衣服看上來仍比較簡樸。一身黑色長袍,內穿同色長衣,白色小企領。但仔細留意,他的長袍為錦緞所製(damask),全衣毛皮夾裡,錦緞的花紋越大就越名貴,而這身錦緞,花紋碩大。一身低調的奢華。

丁特維爾直面觀者,塞爾維眼神稍微下垂。丁特維爾手握匕首,塞爾維肘壓書本。丁特維爾打開短罩袍,露出裏面衣服與小腿,塞爾維全身裹在長衣下。丁特維爾服飾張揚,塞爾維打扮低調,丁特維爾外露,塞爾維內斂。兩位大使,一抑一揚,一動一靜。

有趣的是兩位大使並不站在一起,而是隔得遠遠的,一左一右,中間畫了一個架子,擺放了很多當時先進的「精算」科學儀器。上層架子垂下一幅土耳其羊毛掛毯,畫家仔細的描繪了掛毯的織紋。土耳其遠在東方,當時一切「土產」在歐洲是稀有的名貴物品,時人捨不得踩踏在地,只會用來作擺設,在這裏也是兩位大使身份的象徵。(圖3)

說到象徵,這是一幅充滿象徵符號的畫。小漢斯·霍爾拜因是德國人,承襲了歐洲北方藝術(具體來說是尼德蘭)傳統,喜歡描繪大量象徵,傳達更多訊息,不單愉悅觀者眼球,也挑戰觀者腦袋,賦予畫作更深層更值得思考的意義,這也是這幅畫有趣的地方。要知道中間架子上的物件是什麼,代表什麼?畫面底部中間這片奇怪的圖形是什麼?下星期跟大家深入探討。

(圖3)兩位大使,小漢斯·霍爾拜因, 1533(掛毯局部)1533,木板油畫,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 The Ambassadors,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3)兩位大使,小漢斯霍爾拜因, 1533(掛毯局部)1533,木板油畫,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 The Ambassadors,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註1.  畫家在左方大使腳後地板上簽了自己名字,同時在畫面暗示1533年4月11日這個日子(下星期會為大家詳細解讀)。不知是巧合還是故意,這天剛好是亨利八世知會他的皇家議會(Royal Council)安妮博林是他的新皇后。

註2.  亨利八世以為安妮博林懷的是男孩,會保障他後繼有男,不料卻是另一個女兒,這女兒最終成為一代明君伊莉莎白一世,帶領英國開展輝煌的一頁。惟女皇終身不嫁, 沒有子嗣,她的死也標誌着都鐸王朝的終結。故1533 年是英國歷史性的一年,既與教皇決裂,亦見證伊莉莎白一世出生(1533年9月7日)。

註3.  英國聖公會正式成立於1534年。

註4.  安妮博林正式加冕為英國皇后是1533年6月21日。丁特維爾以法國大使身份代表法王出席,置裝費用過巨,穿的很可能就是畫中同一身衣服。

註5.  當時25 歲才可正式擔當主教之位。塞爾維父親為巴黎高等法院議長(President of Parlement de Paris) ,地位顯赫,法皇感其忠誠,在其子20歲時即賜主教銜,享封邑年餉,25歲前主教職務由其他神職人員代行。當時很多天主教主教都不留駐自己牧區,教務鬆散,是引起宗教改革其中一個原因。塞爾維日後也常年被法皇與教皇派使國外,沒有真正做過什麼主教職務,在此畫完成八年後以33歲之齡逝世。

註6.  阿諾芬尼畫像(The Arnolfini Portrait,1434)應是西方繪畫史上第一幅雙人全身畫像,比「兩位大使」(The Ambassadors)這幅畫早了剛好100年。請參看本欄2019年3月7號至21號介紹阿諾芬尼畫像的三篇文章。

《兩位大使》系列三之一

鮑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