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暗對比 色彩豐富 構圖巧妙 融合訊息

從最左面的酒神女隨從歡快音樂與舞步開始,伴隨着華貴衣飾與金銀珠寶,從「豐裕之角」走到穀物女神克瑞斯褓育兒子財富之神普路托斯的乳汁。最後密涅瓦拿着她的招牌圓盾驅趕馬斯,馬斯不敵落荒而逃。

上星期介紹了魯本斯的《密涅瓦驅趕馬斯保護和平》(圖1)裏各位人物與畫面寓意。此畫是魯本斯個人送給英皇查理一世(Charles I)的禮物,感謝他同意與西班牙締結和平之約(註1),放棄戰爭,選擇和平。

(圖1)《和平與戰爭》(又稱「密涅瓦驅趕馬斯保護和平」)魯本斯,1629-30,帆布油畫,高2.04米寬3.0米,倫敦國家美術館Allegory of Peace and War (or Minerva protects Pax from Mars), Peter Paul Ruben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1)《和平與戰爭》(又稱「密涅瓦驅趕馬斯保護和平」)魯本斯,1629-30,帆布油畫,高2.04米寬3.0米,倫敦國家美術館Allegory of Peace and War (or Minerva protects Pax from Mars), Peter Paul Ruben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厭倦連年爭戰 渴望家鄉和平

時維1630年,歐洲以宗教之名(天主教vs新教)實為爭取獨立、奪取政權與土地的戰爭已打了幾十年。魯本斯成功代表西班牙與英國達成和平協議,英國停止支持西屬尼德蘭(Spanish Netherlands註2)的叛軍。這是魯本斯外交生涯的最高成就,也是他個人長期以來的渴望,為家鄉西屬尼德蘭取得和平,自己可以過一些太平日子。此畫完成後,魯本斯離開倫敦回到安特惠普(Antwerp),辭掉一切外交職務,無需再遊走於列國之間為家鄉斡旋。在妻子死後四年決定再婚,告老歸田,全職享受家庭樂與他熱愛的繪畫,親自體驗和平的各種好處。

光明歡快黑暗瘋狂 選擇明顯

魯本斯喜歡將畫面斜割,制造畫面深遠效果與動感。此畫用了兩條明顯的斜割線,一條由左下角走向右上方(圖2,A線),一條由上而下從中間偏左走到中間偏右(圖2,B線)。A 線從最左面的酒神女隨從歡快音樂與舞步開始,伴隨着華貴衣飾與金銀珠寶,從「豐裕之角」(Cornucopia註3)走到穀物女神克瑞斯 (Ceres) 褓育兒子財富之神普路托斯(Plutus)的乳汁。最後來到密涅瓦(Minerva)拿着她的招牌圓盾驅趕馬斯(Mars),馬斯不敵密涅瓦落荒而逃。此乃故事的主軸──驅走不理智的血腥戰爭,迎來歡快豐饒與財富。沿着這條主軸線,魯本斯引領觀者的視線,介紹他要表達的主要訊息。

B線剛好是和平女神帕克斯(Pax) 兼克瑞斯下望的視線,在這線上帕克斯褓育兒子,其他全都是天使與小孩。畫家透過這條線,介紹另一要旨──和平繁衍新生命,生生不息。

(圖2)《和平與戰爭》(又稱「密涅瓦驅趕馬斯保護和平」),魯本斯,1629-30,帆布油畫,高2.04米寬3.0米,倫敦國家美術館Allegory of Peace and War (or Minerva protects Pax from Mars), Peter Paul Ruben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2)《和平與戰爭》(又稱「密涅瓦驅趕馬斯保護和平」),魯本斯,1629-30,帆布油畫,高2.04米寬3.0米,倫敦國家美術館Allegory of Peace and War (or Minerva protects Pax from Mars), Peter Paul Ruben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魯本斯巧妙運用光影與色彩,帶出不同訊息。整個畫面最特出的肯定是和平女神帕克斯與酒神女追隨者的裸體,畫家把亮光都聚焦她們白皙的肌膚上。和平女神與密涅瓦背後的天空是一片和煦的藍天白雲,反觀馬斯與專門挑撥離間兩方爭戰的女魔神阿萊克托(Alecto)兩人身後,烏雲密布,風起雲湧,地面沈暗,充滿危機與威脅性(圖3)。

(圖3)《和平與戰爭》(局部-女魔神阿萊克托身後風起雲湧)魯本斯,1629-30,帆布油畫,全畫高2.04米寬3.0米,倫敦國家美術館 Allegory of Peace and War, Peter Paul Ruben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3)《和平與戰爭》(局部-女魔神阿萊克托身後風起雲湧)魯本斯,1629-30,帆布油畫,全畫高2.04米寬3.0米,倫敦國家美術館 Allegory of Peace and War, Peter Paul Ruben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色彩豐富自然和諧

整幅畫面用色豐富多樣,衣物有豐富的質感。帕克斯華麗的紅色披風溫暖柔順,酒神女追隨者圍着的青綠色披風閃着絲綢的亮澤,看起來又薄又輕;中間的少女穿着金黃色的絲緞長裙,身旁的小女孩裙子藍中帶綠;密涅瓦與馬斯漆黑的盾牌與甲冑閃着冷冷的金屬亮光;周圍是豐富自然的棕色、綠色與不同程度的橘紅色。

其中最小的穿藍綠色衣裙的女孩,好奇的望着畫面以外,與觀者直接眼神接觸,增加了畫面的真實性,把神話寓言帶進時人生活。就好像艾爾‧葛雷柯(El Greco)把兒子Jorge Manuel加入《歐貴茲伯爵的葬禮》(The Burial of the Count of Orgaz)畫面前緣,直視畫外,引領觀者從真實世界走進畫中世界一樣(註4)。

構圖精妙 生生不息

遠觀此畫,還會有一個特別發現。畫面好像有兩個大圓圈(圖4)。一個以「豐裕之角」與酒神的獵豹坐騎組成。一個好像一個圓畫框,裏面是幾個可愛孩子的臉。畫家以兩個圓圈寓意生命,聚焦了畫家希望表達的重要訊息,和平帶來良好的循環,大自然不斷的豐盛,人類衍生下一代,代代不息。

魯本斯是一個學者,通曉拉丁文,希臘文與多國語言,熟讀古希臘與羅馬神話,懂得巧妙運用神話故事寓意畫作要表達的訊息,含蓄而別具深意,深得王侯貴冑,文人雅士賞識。此畫透過豐富的光影色彩與精心設計的意象構圖,呈現了一幅歡快豐饒的和平畫面,對照戰爭的可怕,非常有說服力,常被用作和平的祈願。

(圖4)《和平與戰爭》,魯本斯,1629-30,帆布油畫,全畫高2.04米寬3.0米,倫敦國家美術館Allegory of Peace and War, Peter Paul Ruben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4)《和平與戰爭》,魯本斯,1629-30,帆布油畫,全畫高2.04米寬3.0米,倫敦國家美術館Allegory of Peace and War, Peter Paul Ruben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魯本斯生於動盪的亂世,一生追求和平,畫了多幅反戰,反暴力的畫作。晚年再婚後與妻子鶼鰈情深,畫了許多愛的寓言與恬淡的田園生活畫。可說比約翰‧連儂(John Lennon)更早提倡"Make Love, Not War"──當然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手法,魯本斯含蓄,連儂直接。下星期與大家探討魯本斯璀璨豐盛,浪漫熱情的一生,總結他的藝術與生命故事。

註解

1.     1630 年11月30日,英皇查理一世(Charles I)與西班牙皇帝菲利普四世(Philip IV)簽定馬德里條約(The Treaty of Madrid),英國同意停止支持西屬尼德蘭的叛軍與德國境內的新教徒。

2.     西屬尼德蘭(Spanish Netherlands)1556-1714 年為西班牙屬土,版圖包括現今的比利時,盧森堡,部分法國北部,荷蘭南部,與德國西部。首都位於布魯塞爾。

3.     本欄2021年1月16日文章對「豐裕之角」(Cornucopia)有詳盡解釋

4.     詳情請參閱本欄2020年10月8日文章「艾爾.葛雷柯:三篇之一」

魯本斯:三篇之二

本系列文章:

和平豐盛 婚姻美滿 孩童幸福

鮑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