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知識,也要學道理
香港春節前後爆發新型冠狀病毒,隨之而來中、小、幼學校一致停課、再停課,弄得香港教育界陣腳大亂。尤幸各教育同工盡忠職守,齊心抗疫,倡儀「停課不停學」,務求把疫症帶來的禍害減至最低。
「停課不停學」是口號,但觀乎各教育團體的反應,這個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帶有實質的行動。得益於資訊科技的發展,大小教育組織、學校利用不同的資訊科技平台,製作了涵蓋不同科目的教材,與學生進行單向、雙向、以至多向的學習溝通。
「停課不停學」,學生學的是什麼?觀乎不少課件,多是與學科知識有關。這當然不是壞事,與其在家中百無聊賴,無所事事,學點知識,肚裏多點墨水也是好事。但教育講求對機對應,現在正是大好時機讓學生透過觀察,明白一些知識以外的道理。
接受道理要有一定的思維能力,這又牽涉到Critical Thinking這概念。
慎思明辨
現今教學,不同學科也強調Critical Thinking,中文即慎思明辨。「慎思」是因、「明辨」是果,先有慎密思維的因,才能結出明辨是非之果。「明辨是非」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修為,人愈能明辨,愈較容易開出一條人生康莊之道。
怎樣能明辨?就是要慎思!慎者,謹慎也。謹慎一詞,若回指人心,是褒義;向外的行為則為貶義,多指性格果斷、做事欠缺信心等。惟嚴謹、仔細、小心觀察外境的心理活動,就絕對是良好、全面思考的前提。Critical Thinking以往譯作「批判性思維」是把思維只囿於單一維度,因要批判,思考自然傾向尖銳,挖得愈深,愈能彰顯尖及銳;如此很容易會忽略不同面向的思考,沒有謹慎的思,自難培養出有明確分辨能力的果。
雙面刃的社交平台
社交平台或稱社交媒體是一把雙面刃,把持不好不只傷人也會傷己。在疫情肆虐下,相信不少香港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智能手機打開各種社交平台apps,WhatsApp、WeChat、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 ……去收看、收聽排山倒海的資訊;整天的生活就圍繞着這些真假難辨的消息轉。這自然是現代人的悲哀,但也正正是一個好時機訓練學生們用謹慎的思考過濾虛假的消息,提升一己明辨的能力。
近月來,有關疫情不真不實的資訊多如牛毛,俯拾即是,老師稍為整理,應不難給學生一套合用的學習教材。學生或問何以知訊息誤導或虛假不真?老師即可因勢利導誘導學生當碰到誇張或異於正常的資訊,即利用「互證法」(或稱三角交叉法、多元交叉法,翻譯自英語triangulation),翻查不同來源資料,以加強資料的可信度。
拒絕fake news!
為何說這是個好時機提升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一是停課時期,學生時間相對寬裕,較願意搜集不同來源資料;二是假材料實在太多、太明顯。這一刻朋友傳來某某藥房網上登記可購買口罩;那一刻,另一群組朋友馬上上載某某藥房的澄清貼文……材料太假,fact checking就相對容易,學生簡單的一登入官網即時可把西洋鏡拆穿。莫看輕這幾個簡單動作,所謂習慣成自然,透過資料互證,學生會慢慢發覺原來社交平台的所謂資訊有不少只是有心人的二次創作,居心叵測,且完全作不得準。
這種觀念上的轉移是建基在懷疑、求證多面向的思考上,這就是慎思,繼而即會明辨出不相信此等虛假資訊的果;既然不信,就不會轉發了。試想,如每個社交平台的用戶,每接收資訊時,都習慣用慎思明辨的態度去面對,當發覺資訊有異常,即刪除並不作轉發;如此,刻意製作虛假消息的有心人,就會喪失利用愚昧用戶亂發誤導、不全面、虛假消息的目的了。說得遠一點,如希望社會人民的素質有所提升,就從多培養利用互證法的習慣開始,拒絕接收、轉發fake news!
停課不停學,除了知識,還要慎思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