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悟‧修‧行 實踐先?還是明道先?

日漸頻繁的天然災難,有多少因素是來自我們的貪慾,破壞了大自然固有生態的因果呢?

2018年底印尼突如其來發生的海嘯造成了大量傷亡,報道稱是火山活躍的後果。當時海邊正在舉辦音樂會,死神忽然到來,不少人在一片歡樂情緒中毫無預兆下失去生命。人生就是這樣無常,可能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但是日漸頻繁的天然災難,有多少因素是來自我們的貪慾,破壞了大自然固有生態的因果呢?

修復大自然 增加善共業

雖然未能達到一個全球共識,但是大家都覺得空氣、植物生態變壞了。最近從前天文台長林超英先生的文章看到,馬鞍山上的香港杜鵑和羊角杜鵑花提早了三個月開花,市區內的杜鵑更是全年開花(不再是學生考試季節的鬧鐘了),他說︰「植物不會說謊,開花日子紊亂,反映暖化的程度足以擾亂自然生態平衡。」可惜我們還是不夠決心作出物質上的一些犧牲去改變惡化中的現象。佛教語說,人給自己的「愚癡(貪)」、「無明」和「我執」蒙住了本性。

最多佛教徒讀誦的《阿彌陀經》,描述西方極樂淨土的場景,不同的宗派對淨土有不同的演繹。淨土宗認為,淨土是成佛前的中途站,一個理想的修行地方;禪宗認為淨土就在心中,修行成功的人即刻已經活在人間淨土。有大智慧的釋迦牟尼佛了解我們需要一個理想的環境才能專心修行,經內描述的淨土房屋設計精美,周圍的園林環境也很清幽,花鳥都是佛法的媒介。讀者可以試讀《阿彌陀經》,無論是不是佛教徒,以這樣的一個描述作為環境建設的理想,出一分力去實踐,肯定是好事、善業、有智慧。

聽過一位法師開示,要是讀經到了悟道才開始付諸行動,倒不如先實行佛法裏的一些普世價值。感到佛法的世間善果再去嘗試了解佛經的真理,也是可以成就「悟道」的。信解或修行致道,並沒有次序的規律。

就如志蓮淨苑管理的南蓮園池,松樹和池裏的錦鯉魚都照料得很好,細心設計的隔音裝置也為鳥兒提供了好的棲息所,經常可以聽到鳥聲;印象派畫家Monet的著名日式花園,坐落於寧靜的法國小鎮,也是花兒盛開、小禽鳥的安樂窩,兩處的遊人在那一刻都應能感到「淨土」就在人間。

希望愈來愈多人生善念、建淨土,修復大自然,增加善共業。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