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應該是什麼性質的機構和場地呢?應該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以知識為主,卻不是職業訓練或文憑銷售店,其中還有道德因素。此所以大學對老師學生都有道德要求和規範,比社會在法律管治下的最低標準為高。
知識不是僵化的,而是不停地演進,因而大學有科研。科研要求拓新、創新,大學的教學也不是一門一派封閉地排斥不同的主張與意見,而是不同學派並存,多元化地容許互相批評、辯論。但是,無論科研與教學都有一定的道德規範,多元化並不等同於言論行為不受法律與社會道德約束。大學當然不是完美機構,不同的大學也各有不同的傳統、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偏重取向,但卻不能沒有底線、沒有規範。
大學的興起,超越和替代了宗教與政治對學問、知識與教育的壟斷,但同時也與大學以外的社會其他方面合作,憑科研與教學的不斷創新來推動社會的進步。
大學考慮的是社會長期發展,是承先啟後,因而強調傳統,強調可持續式的制度,不是但求一時榮耀或收入的商業機構、政治公關組織。香港的大學都是依循歐美的傳統發展,近年雖然與美國部分大學一樣,深受企業化、商業化的壞影響,愈來愈短視,包括學科配置、對學生教學的忽視,卻仍然是香港社會傳統、教育與道德的支柱,也是香港知識與社會制度的維護者、推動者。因此,香港社會不能讓一時的政治考慮、小眾利益,由極少數的教師學生將之騎劫、敗壞。
香港的大學管治問題
大學的管治,在歐美或內地,面對最大的問題是官僚化與功利化。官僚化是體制僵化不變,集權於行政部門,排斥傳統大學的學問與教授為主的辦學方針,一切以行事方便和官僚的利益為依歸。
功利化是把大學變成升官發財的短視目的的工具,一切向錢看,演變出爭奪國際排名來弄虛作假,排斥大學長期發展,學科的配置也墮落為單純市場取向。香港的例子是大學變成以工商管理學科為主,排斥基礎學問的數理、人文社會科學,甚至不少碩士課程純為商品交易,抽掉了學問與教育內涵。功利化同樣是排斥學問與教授為主的辦學方針,也同樣是集權於行政部門。與官僚化的差別是前者抗拒發展與演變,後者則用短視功利的目標全面顛覆大學的教育。
香港的大學管治問題,除了源自英美的官僚化與功利化,還有與香港社會和中國發展疏離。香港的大學校長、副校長、院長、講座教授等,絕大多數是外籍人士或有中國以外的居留權。即使學術與教育要求國際化,但國際化不能否定本土化,也不可能把大學的管治大部分讓給對香港、中國缺乏歸屬感的人。這些人的思維以英美價值為主,他們在港推動的大學教育主要是照搬英美體制。英美大學的發展已面對許多問題,備受質疑,香港還是像殖民地時代那樣,落後英美二、三十年,卻照搬它們二、三十年前的模式。大學依然是提供就業資格,卻無法更好地與香港社會結合,推動社會與經濟發展。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