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是佛教徒的新相識朋友,在第一次共餐時,或會問我是否要吃素?佛教的始創人釋迦牟尼留下許多遺教,不同的修行方法,以適應不同因緣的眾生。由於大家出生的地緣環境和文化風俗都不同,雖然戒律是修行的重要部分,戒的內容會隨時、地、人的轉化而有差異。
佛陀和他的僧眾都是托缽維生,亦給予施捨的善人得到修行慈悲心,及累積善的業報機緣。這與基督教「施比受更有福」的教條可謂不謀而合。佛和弟子任何施捨的食品都會接受,所以未有嚴格持素的戒條。中國寺院經濟形成後,僧侶有了田地、廚房,自然可以選擇全素。
中國的教派普遍要求出家僧侶持素,因為戒殺生是慈悲心的體現,也是減少業報、累積善緣的修行,佛教徒相信因果和輪迴,修行是累世的,能即身成佛(在現今這一生)的絕無僅有。在家的佛教徒能持全素是一種福德因緣,但大部分道場不會要求參與禪修或聽經的人,在個人生活一定要持素。能否持全素和有規律地吃素是受個人的修行、習性(作為凡人長期養成的特性)、社會的共同因緣(共業)等因素影響。
茹素不能强行,需身心配合
當然,道場的師傅和導師會宣示持素,及其他一些戒律在修行和調養身心的好處。每個人時機來到,自然會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取向。如果對禪坐和其他佛教講座有興趣的話,毋須因為自己一些習慣,及聽說的佛教傳統戒律有矛盾而猶豫或放棄。慈悲是佛教的根本教義,凡人都是有煩惱和慾望,道場的門是為所有眾生打開的。
吃素對健康的好處大家都知道,適當的飲食安排,除了可以調理身體外,還可有助管理情緒,紓緩世俗生活的壓力。例如,將茶和禪結合是由宋朝訪華的日本禪僧榮西禪師建立理論,透過品茶和觀賞配合喝茶的字畫(茶掛),希望能對人生有所領悟和提升生活趣味。現在港、台、內地的佛教也發展了有本土特色的茶禪。香港一些道場都會有茶禪班,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法鼓山、佛光山和中台禪寺等道場的網站。安排較豐富的中式餐食時,不妨考慮在肉食菜式中安插兩三道素食材,例如六道菜四葷兩素,既可以平衡飲食,又可支援環保和培養慈悲心。
這個主意是受一位佛教徒朋友,灣仔一家著名粵菜食府的第二代管理人 Daniel 所啟發的,因為他發心做好素菜,讓一些好吃的客人體會到素菜也可以很精采。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授權刊登
(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