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首次與英國泰特美術館合作
受邀參觀了閉館四年多翻新擴建的香港藝術館(HKMOA)重新開幕之重要展覽──《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此展覽精選了76件英國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風景畫館藏,是香港和泰特的首次合作。泰特藏品部分共分7個循序漸進的主題,包括〈觀看與想像〉、〈古典與壯麗〉、〈家鄉與異國〉、〈從畫室到戶外〉、〈傳統與創新〉、〈傳承與蛻變〉以及〈藝術與科技〉。
這個展覽内容非常紥實,小而美,但不知是否沒有本地普羅大眾所熟悉的名畫或大名藝術家,展覽並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當然個中原因也有可能是這大半年社會運動頻繁,人心動盪不安,令很多觀眾根本沒有留意,也無甚心情前往參觀。然而,正因爲我們處於這個不知往何處去的彷徨路口,筆者反而想要推薦這個展覽,因爲參觀這個展覽,可以「以景觀天下、以景觀歷史、以景觀人心」,或許這恰恰是我們在這個時候極其需要的一種自我療癒。
泰特美術館不算是倫敦的熱門游客打卡之地,可能因爲它只收藏英國藝術家的作品,比如著名的雕塑大師──亨利·摩爾就在泰特有一個專門的廳,但大部分英國藝術家似乎不在大眾所熟悉所追星的行列中;反而是泰晤士河對岸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因爲建築和現代藝術藏品的話題性,吸引了更多的參觀者。其實,泰特歷史悠久,藏品極其豐富,比如它擁有全世界最多的英國風景畫巨擘──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的作品。今日我們能看到莫奈筆下荷花池中美麗的光影,全賴於泰納對風景畫的技法和表現方法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啟發了印象派的誕生。因此《觀景·景觀》的副標題赫然就是「從泰納到霍尼克」,正正點出了此次畫展的兩大看點,一是泰納,二是當今最紅的藝術家──大衛·霍克尼,光是衝着這兩個大名,此展已是不容錯過。
風景畫中窺見當時社會面貌
畫展的七個主題其實是300年英國歷史的回顧。十八世紀正是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年代,這場不流血的「革命」帶來了之後席捲歐洲、以至全世界幾百年來社會、科技、文化的巨大的發展和變化。因此畫展第一個主題〈觀看與想像〉中,那時候,風景還不是風景畫的主體,而是人物肖像畫的背景而已。因此這一部分的畫作的主角是貴族,他們的莊園和林地就是畫中的背景。弔詭的是,有些畫中的風景竟根本不是真實的,而是想像出來爲了襯托主人公之用。這些所謂的「風景畫」中,貴族拉着大提琴,或騎着駿馬,然而,歲月安好的畫面背後,一場時代的摧枯拉朽的變革已經由遠及近地快要來臨了。
到了第二個主題〈古典與壯麗〉中,人們開始接受風景是畫的主體,這個時期,古典主義依舊盛行,莊嚴、典雅、和諧、宏大的特點決定了壯麗的山川景色成爲了主題。然而,畫家們也發現了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人面對大自然的威力又可以做些什麽?此時的英國,對自然的探求,對科學的探索,在皇家學會這些機構和當時社會變革潛移默化的推動下,正成爲風氣。
〈家鄉與異國〉──旅行帶來的突破
然後就到了此次畫展的焦點之一──〈家鄉與異國〉,呈現英國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同時期兩位風景畫泰斗──泰納和約翰·康斯坦伯(John Constable)的眾多精品。康斯坦伯,被中國的着名藝術家徐悲鴻稱爲「范寬以來,風景畫第一人」,他只關注自己方圓十八裏的景色,從不遠行,他是畫雲彩的大師,爲了畫好雲,專心得像科學家一樣研究雲彩的形狀和成因。展覽中好幾張他的雲彩圖(Cloud Study),非常值得家長孩子親子參觀,或會啓發孩子研究自然之心。而泰納,卻最愛到各國游歷,他從1792年第一次旅行寫生後,步伐在之後的50年就再也沒有停下來過。泰納生命中的貴人是英國另一位着名的人物畫家──托馬斯·勞倫斯爵士(Sir Thomas Lawrence),也就是名作《紅衣男孩》的畫者。1819年,勞倫斯爵士鼓勵泰納去意大利寫生,相對於英國的陰沉天氣,意大利所到之處都是陽光和陽光下明亮的顔色,泰納因此開始探索如何呈現光綫和光綫下的風景,到最後成就了他的名言:「光就是色彩(Light is therefore colour)」。進入這個主題展廳的正中間是泰納中年時期最成熟的作品──《布雷斯特港之碼頭與堡壘》,這是他1826年游覽法國布雷斯特港的寫生草稿而成,是他運用光綫的代表作。畫面描繪港口日落景色,很淡,又很明亮,仿佛是流動的彩色蒸汽,隨時會消失一般。和康斯坦伯正好相反,泰納不再仔細刻畫細節,而是力求表現光綫下的感覺,捕捉光綫中眼所看到的印象。顯然,泰納大大影響和啓發了之後法國的一眾畫家,成爲了印象派的先驅,印象派由此在他過世之後沒幾年的十九世紀後半期轟然產生,成為現代藝術的起點。
這個主題展廳佈展別有心思,特意將兩位風景畫家比肩一起陳列,包括他們的畫具和藝術心得,對比兩者藝術上的不同成就之餘,也揭示着個人因爲個性性格,在同一時期可以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位内斂而專注,一位外向而具探索精神,這也許是看此展的意外得着。
接下來兩個主題更加是隨着英國的近代歷史展開,19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愈來愈富裕的英國社會促使一些人開始厭倦理想化或壯麗的風景,反而關注於人的本質和真實的大自然。畫家從封閉的畫室走到戶外,到處寫生,眼見英國的高速工業化,藝術家們面對極速改變的地貌和大量的污染,用畫筆在風景畫中表現出他們對社會、對人和自然關係的思考和疑慮。另一方面,英國也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藝術家用風景來做隱喻,表現戰爭的殘酷。比如兩次世界大戰都成爲英國隨軍藝術家的保羅·納什(Paul Nash)就是這樣的代表,他善於結合風景和潛意識的象徵符號,創造出獨特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展現和批判現狀。這次展出納什的名作──《夢的風景》,也是畫展的亮點之一。
大衛·霍克尼的最大型作品不容錯過
畫展最後兩個個主題是〈傳承與蛻變〉和〈藝術與科技〉,觀其名就知展覽終於來到了現當代部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隨着技術的進步、思想的開放,使得英國的風景畫不再局限於繪畫,藝術家改以攝影或文字來「作畫」。即使仍然使用繪畫的,他們也僅僅是把繪畫用來探索主體的一種方式,其中的表表者就是英國乃至全球在世畫家中最功成名就的一位──大衛·霍克尼。他1972年所創作的名作《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Portrait of an Artist(Pool with Two Figures)),2018年由佳士得拍出9030萬美金的成交價,打破在世藝術家作品的最高拍賣價紀錄。
為這次展覽,泰特美術館帶來了大衛·霍克尼迄今最大的一幅作品──《華特附近的巨樹群(又名後攝影時代的戶外寫生)》。霍克尼1932年出生於英國Bradford,是攝影、繪畫和設計各方面都出類拔萃的全才型藝術家。他青年移居美國,加州絢爛的陽光、《了不起的蓋茨比》般的奢華卻又平面乏味的生活、到處可見的私人游泳池和他同性戀小男友所帶來的靈感,促使他創作了一系列今時今日最受矚目的泳池系列和雙人肖像作品。他在美國如魚得水,和安迪沃荷等人成爲好友,異鄉仿佛變成他的家鄉。然而,當他步入老年,留在英國的時間卻愈來愈多。此畫就是描繪他母親住處附近的風景,像是在探討自己和故鄉的關係以及重新審視自己内心。技法上,見畫的副標題已經捉到霍克尼的用意,他依然沒有忘記他一直批評的現狀:「多數人覺得照片能忠實反映世界,但我一直認為照片只是很接近現實,還是少了一點什麼。然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此我一直在探索。」在人人用攝影用手機的年代,人們似乎喪失了用自己眼睛去深入觀察的力量。而霍克尼認爲攝影是從一個點,在鏡頭一閃之間同時看到一切,但人卻不是,人需要時間觀看,空間因此而產生。因此,他用了類似中國畫「散點透視」和「移步換景」的方法,將眼睛所見,和他記憶中的風景以全景式的長卷空間展開。爲了達到這個效果,此畫由50塊畫布拼接而成,每一塊又都是獨立完成。據説繪畫部分只用了三個星期,此處可見霍克尼的深厚功力。2009年,霍克尼將此畫捐獻給泰特美術館時說:「我捐當然是要捐真正好的作品,它會挂在那兒一段時間,我可不想捐出我根本不引以爲傲的」。
此畫因爲尺寸太大,足足有4.5米X12.2米,又分50塊,在佈展的前期功夫中要和泰特和霍克尼基金會(Hockney Foundation)雙方有緊密的溝通,因為希望展場設計上可以有最好的展示,所以每幅畫拼接的尺寸要相當準確。在佈展時,更出動了特別為掛這幅畫而製作的小工具。另外,HKMOA方面還得到了泰特和基金會的同意,在展示空間中特意增添了樹的投影,並配合播放的雀鳥聲,再加上場地中間的灰色石頭造型座椅,讓風景畫幻變成真正的「風景」;觀眾不僅可以坐下來細細欣賞,也可以放鬆一下心情,沉浸在霍克尼和兩家美術館共同創作出來的「風景」中。以今時今日霍克尼藝術品的高昂價值,此畫是次在香港展出後,不知下次何處何地再有機會看到此畫。
風景中我們看到什麽?
此畫展等於是泰特風景畫珍藏的濃縮版,從藝術品、主題設計和展示上都意想不到的精彩。筆者當然好奇地想了解這次HKMOA爲何會想到要以風景畫展做爲新館重開的重頭戲,香港藝術館館長(學習及國際項目)、此次展覽的策展人──胡珮珊如是說:「首先,我們認爲風景畫往往是藝術家流露對這個地方的感情,背後有個人的故事和情感。其次,HKMOA是香港歷史和地貌的重要一部分,這次HKMOA的舊舘改造,其實也改變了維港尖沙咀一帶的地貌和風景。所以我們當時在計劃的時候,就想到也許我們可以以風景做爲主題,來連接本地的故事和情感。因爲HKMOA始終是香港人的藝術館。因此,我們不僅很快和泰特定下了主題,也得到泰特的同意和協助,邀請了本地當代藝術家以不同媒介呼應英國風景畫大師作品,為展覽增添本地色彩。」胡提到的是展覽的最後一部分──〈覓景·情景──回到香港〉,由本地兩位藝術家尹子聰和梁嘉賢以自己的方式演繹和加載從泰特風景畫中衍生的本地的記憶和思緒,帶出「吾鄉是心之家鄉」的思考。
看完此展猶如上了一堂歷史課,也周游了英國藝術家們足跡所至的世界各地,更看到了人類對自身和自然關係、社會和時代變革、科技和科技的反撲等等問題的不斷探求和反思。相信這樣的一趟畫展旅程也可以使得紛亂中的香港觀眾看到比香港本土歷史更波瀾壯闊的歷史;看到這個島外更大的天下。幾百年的風景藝術家們所繪製的風景地貌,告訴我們世界一直在改變。我們内心面對的其實不也是對改變的不安和對未知的恐懼嗎?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像這些藝術家一樣反思和探索呢?世界很大,時間很長……
「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
日期:即日至2020年3月4日(逢周四(公眾假期除外)、1月25及26日休館)
地址:九龍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2樓專題廳及5樓新視閣
門票:$30(可網上購票,進入HKMOA需網上領取入場證)
網址:hk.art.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