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令投資者驚艷,尤其是對為數不少在它們成長晚期才湧現的金融投資者,尤具吸引力。這些投資新貴過客,放大了「優先清算權」的使用,又熱衷於把獨角獸作為追加投資的載體,使獨角獸在茁壯過程中,顯得「人細鬼大」。
獨角獸的晚/後期投資者由於出價高,自知風高浪急,加上由於他們主觀覺得要是真出了事,但因為手上有清算優惠這張王牌,覺得無論在什麼情况下都能拿回本金,於是完全有理由勇於大賭一把,沒有理由不支持獨角獸外延增長。結果是,一些獨角獸變成到處獵食的食肉獸,有的會在自己身處的產業中把對手吃掉,有的會在產業鏈的上下游裏覓食,還有的會走所謂的相關多元化,甚至搞全球布局等。
可使資金不到估值的20%
據一份截至2023年2月的統計指,獨角獸的企業平均年齡,在得道成「獸」的一刻,大概7歲左右,這些「小朋友」,在由0至10億美元(下同)之前,平均融得約3億元的資金。當它們再進一步成長,到上市前一刻,平均另外融得4億元資金。
獨角獸發展至到上市前的最後一輪融資時,平均估值約40億(這裏説的是當時的歷史估值,它不會隨股市大跌而改變,改變或下跌的是實時估值),所以,它們自有生以來可使的資金,約7億元,這是身價(估值)的20%不到。這些資金,起碼有一半應該被放到本業上,例如請人、租辦公室、研發、廣告、器材等等,尤其早輪的投資,更可能是百分百用在本業上,所以能用到外部收購的,理應少於可使資金的一半。也就是説,獨角獸可拿出來做「孫公司收購」的彈藥,大概是3億元左右,這在近年而言,最多就是一個小創投基金的規模。
別把小孩當成人看
但我們卻常看見或聽到獨角獸們公開説他們擅長搞併購,一間獨角獸在自己生態系統內有幾十間甚至幾百家公司,以此作為賣點,即是説,它們的收購的力度,一點都不比其母公司、矽谷的創投基金差。
創投基金有大有小,風格不盡一樣,但如以行業的平均值來看,直至2010年之前,創投基金平均每單的出手,約幾十萬至數百萬,而如以頂級創投基金的歷史軌跡來看,頭部的兩、三大基金,以單個基金而言,他們一年就「只」是做幾十至100個項目。注意,這是頂級矽谷的專業創投,整個行業幾乎就是由他們劃出來的,很難說他們手腳慢、或功夫不到家吧!?
如果説創投基金,麾下的精英如虎似狼,見盡矽谷內內外外大大小小的創投頂目,這些「成年人」,一年才不過做大幾十個項目的話,那麽當我們在另一個平衡時空、一個與創投基金本業相關的生態中,聽到一眾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獨角獸們,高歌引吭地唱好自己的併購業績,肚兜裏內有幾十、甚至有幾百個孫公司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考量?這兩組數據,是否很值得玩味?
其實獨角獸由零到上市,平均僅只10歲人仔,算是「大細路」,硬要它們啃下其他的8歲、6歲……2歲的「豆靚」,其實一個都可能難消化。小孩子肚皮薄,很容易食壞肚;人細而鬼大,容易闖禍,做過來人的,別掉以輕心。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