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統籌委員會在1992年發表第五號報告書,以「教師專業」為題發表一系列建議;確立了教育是一項投資的觀點,有效投資可讓整體社會發展得到最大裨益。
教師作為前線教育實施者,其重要性毋用多講。該報告書選用教師專業為封面標題,更有一個專章闡述改善師資教育的計劃。把當時多所教育學院統整為一間頒發學位的大專院校,即後來的香港教育學院;在頒授學位多年後獲正名為香港教育大學。轉眼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五號報告書發表後不久香港教育評議會亦告成立。教育評議會與當時的兩大教師工會並不相同,非以福利掛帥;強調關注教育專業、經驗交流和推廣,以及對教育政策做評議。
與教育大學相同,教育評議會亦渡過了25個寒暑;以獨立教育團體身份為本港教育事工無償地投入建議和舉辦專業促進活動。
教育專業化25年
回顧當年曾掀起一陣關於教育是否專業的熱議。誠如報告書羅列建議,目標是把教育工作往專業化方向推進。教育學院作為專業知識基地,除頒發各級學位外更透過研究創造專業知識;成立監管教育人員操守的組織,確立專業自主性和規管業內行為;同時亦建議成立教師公會負責註冊管制入職。此外又提出要加強入職輔導,改善職業上流機制等等。時至今日,大多數已實現了。
眾多教育專業化建議中,最為耀眼的成就應是教育大學在過去25年所培訓出來的教師。不過,社會人士怎樣理解教育專業,可能還存有不少周邊拉力,例如:社會大眾價值觀、業界人士所言所行、專業內維護專業形象的決心;甚至受到近年社會運動和政治爭拗的滋擾等等。
然而,隨着社會發展的前進,專業化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走勢。未來發展應是專注於優化層面上。
教育的本質承先啟後
社會設立教育制度的本質,就是令社會規範得以一代傳一代,確保社會價值文化可以帶後發展。簡言之,就是一個承先啟後的作用。優化教育制度會為社會帶來更大裨益,但制度的宗旨卻未必與社會大眾的價值觀一致;這也是體制內的教育工作者或相關政策制訂者所面對的困難。作為教育專業知識的開發者和領導發展的決策者,他們如何推動和帶領將會影響到承先啟後的效能。
回歸前本地基礎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功利主義色彩,當年教育資源可能較現時貧乏,或因殖民地政府管治需要,教育幾乎等同課堂教學,只服務公開考試。學生的學習目標也只是為了升入大學。
對比之下,今天教育的宗旨已改進成全人發展,強調學生要及早有自己的生涯規劃,加上中學後的多元出路規劃;基本上把功利成分大為降低。可惜華人傳統的科舉應試心態仍然存在,加上本地歷來的贏在起跑線心態,有些家長仍然未跟得上這種轉變。教育同工在這方面仍需要努力,令啟後工作更為切合學童和社會的需要。
教育的人文精神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了解什麼是人文精神。因為人類學習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去教;除了教知識,更重要的是關懷學生成長、在他們遇上困惑時從旁扶助。相信教師多數會有顆關愛心,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關注尊重學生、珍惜師生關係。
只有通過言行舉止,才能感染到學生營建關懷別人、尊重身邊的人與事的情懷。同時亦把社會固有的價值觀和文化,予以傳承下去。
培訓教師的大專教育機構在過去或者未來,應該特別關注如何令準教師具備人文精神和教育專業操守;只有有高素質的教師才會有高素質的教育產出,並且令這個社會的價值得以往下承傳。
謹借此一隅恭祝教育大學銀禧25周年,亦期望教評和關注教育的業內同工,努力為香港教育專業的發展繼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