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以來,有關學校結束的消息接踵而來。首先是歷史悠久的玫瑰崗學校(小學及中學)宣布將會停辦,改交一間私立國際學校營運。理由是收生持續下降。事件引發社會及教育界不少迴響。其後校方提出安排學生在下年度起可以轉讀同樣位於香港島,也有相同的天主教背景的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就讀,總算給予家長一個出路。筆者期望事件可以告一段落。不久,有一甲子歷史的私立九龍塘根德園幼稚園也宣布在3年後停辦,原因亦是生源大幅減少,再加上學校有三成教職員接近或已達退休年幾,難以補充高素質的管理和教學人員。至於其他政府資助的幼稚園,同樣受到收生不足,收入減少的影響而陷入困境。近日聖公會聖保羅堂幼稚園北角分校,宣布明年結束,學生可以轉到同一機構的中環校舍升讀。據悉現在仍有不少受資助的幼稚園面臨龐大的財政壓力,要由辦學團體撥款補貼,挺不過關的便會有停辦的一天。
讀到上述學校停辦訊息,心裏自然感到難過,這些將要停辦的學校服務當區學生多年,校友數目眾多。可想而知,當他們知識母校停辦的時候,必然會有一番感慨。其實教育局年前已宣布人口減少是一個結構性的社會問題,呼籲教育界要作作好心理準備。以往數十年之間,香港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各教育階段的學校需求甚殷,大量新學校湧現。現在情況逆轉,作為業界領袖紛紛向政府出謀獻策,提出改善方案,學校管理層則花盡心思力求把自己的學校辦得更好,試圖保住學校,學校員工的精力放在收生上,對學校整體氣氛也有影響。
高才優才對教育抱有高期望
近年因為種種原因,香港流失一批人才,於是政府提出搶人才的大計,制定各種優惠措施,吸引高質素的人才移居香港。他們既可以補充香港流失的人才,他們的子女留在香港讀書,也增加了學位的需求。根據最近數字,由去年12月底到今年10月底,各項人才輸入計劃獲批數字如下: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有43000多人,一般就業政策是21000多人,非本地畢業生來留港或在港就業安排有22000多人,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有16000多人,
優秀人才輸入計劃有12000多人,其他還有科技人才入境計劃100多人與及輸入中國籍永久居民第二代計劃81人,總數是 115741人。以上人才來港生活,其子女也大部分來港升學,因此,在某程度上能夠補充學校生源。
筆者近期有機會和部分年青的高才優才父母交流,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移居本港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同時筆者也接觸到部分專門安排內地人才來港的中介服務公司,他們大部分會提供一條龍服務,協助高才優才移民的同時,亦提供香港教育諮詢服務,安排客戶的子女申請學校學位等等。他們也反映,客戶對香港教育期望甚高。高才優才是高學歷,中高等收入人士,對子女教育有自己的看法,普遍不認同傳統式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可能由於本身在內地經歷過應付高考的沈重壓力,不想自己的子女再受苦。他們同時期望子女可以享受學校生活,不要太多抄寫背誦,要有啟發式和探究式的學習,有比較好的英文或其他外語的訓練,又能夠掌握最新的科技認知和技巧,能夠應付未來多變的社會,當然他們也不想放棄傳統中國傳統價值的培育。他們對香港教育的認知有限,但熱衷搜集關於香港各類型學校的資訊。在筆者眼中,他們都是高水平,對子女教育充滿高期望,對學校有高要求的一群家長。
各類學校的不同特色
在這群家長面前,香港教育提供了不同的選擇,包括:一,為數眾多的資助學校。普遍師資良好,教學有一定的保證,到了高中就只能夠提供香港文憑試課程( DSE ),而受歡迎的學校也是一位難求,入讀並不容易,插班的話就要看看學校有沒有剩餘學位。一般是可以自行申請,學校會擇優取錄。因為政府資助的金額是按照班數,而不是學生數目計算的。資助學校不急於填補空額。二,數目較少的直接資助學校(中學有58間,約佔學校總數的13% ),在課程,教學語言和收生享有自主性,部分高中開設某個比例的國際課程,例如IB或者A-Level。政府是按照學生數目給予資助的,所以學校有更大的動力取錄學生,包括插班生,當然受歡迎的直接資助學校,也是擇優取錄的。三,為數極少的收費私立學校,因為不受政府資助,所以在課程,教學語言,收生方面是完全自主的,大部分也提供各類型的國際課程。對嚮往國際課程,但又想保留孩子的中國文化傳統培育的家長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四,國際學校,學費高昂,具西方文化氛圍,中國語文及文化的培育比較弱,學生也以升讀海外大學為主。面對以英文為主的入學試,上述人士的子女可能有一定的難度。
無論如何,香港政府的人才輸入計劃的確為教育界注入一股活水,並且現在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會有更多的高質素人才來港生活及工作,他們的子女也需要在香港不同階段的學校就讀。因此,教育界宜把握良機,在學校管理和教學上不斷優化,力求維持高水平的質素,在這方面,相信學校管理層警覺性會更大,因為他們掌握學校政策方向和可以調配校內資源。一般前線的教師,亦宜貼近教育生態的發展,在專業上好好裝備自己,在教學上擺脫成見,精益求精,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