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做,歷史在看:怎樣判斷是不是洗腦

香港初中中史成為獨立必修科,是一次敬重歷史的機會,中港必須向歷史負責,中史必修科必須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歷史不是一人一黨一府一時一伙的歷史,而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全民全國縱橫時空的歷史。歷史屬於全人類文明,是人類共通的環境和氣候。這人類共通的意識居所與精神家園中,誰也不能將歷史畫地為牢、捩橫折曲或存廢。歷史(科)必須向歷史負責,必須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一旦沒有最底線的歷史忠實與忠誠、祇為一人一黨一府一國一時一面相一政策一目的一戰略而勞役、糟蹋歷史,淪為歷史笑柄事小,渾忘殷鑑和重蹈覆轍事大。

中國自古到今,已有超人類比例的歷史笑柄和悲閙劇,以及歷史(紀錄及科目)將歷史事實按因一人一黨一府一國一時需要而畫地為牢、捩橫折曲及偏頗存廢的「二度傷害」。愈大危機、愈緊急愈大失誤、 悲閙劇和「二度傷害」。香港初中中史成為獨立必修科,是一次敬重歷史的機會,中港必須向歷史負責,中史必修科必須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什麼是歷史 什麼是教育

中史必修科由討論到實施,問題不單是就科目論科目(為什麼、教什麼、怎樣教),更是觸及多層「深淺層次矛盾與問題與課題主題」,其一是什麼是「歷史」和什麼是「教育」,其二是(主權、政治和行政、社會大勢)權力的主觀意願與客觀歷史的關係,其三是中港怎樣看香港、看現代、看西方,怎樣看中港關係和一國兩制。以為可以單靠主權、政治和行政及社會大勢的權力,不計客觀的多層正反問題、簡單粗暴「犁庭掃穴」把中史必修科貫徹下去,不但不能「借歷史之名行『國民/愛國教育』之實」,還進一步賠上一國兩制。

一切歷史的內容浩如煙海,必然是按其特性及主題有所選擇、聚焦。在香港教中國歷史自然的選擇、聚焦是「中國五千年古文明在西方現代文明客觀現實壓力中的掙扎、香港與中國成為現代化的同道中人、中港各自的現代求生術與境遇、中港關係」。這個「香港中史觀」,彰顯百多二百年的中港歷史的特性及獨特意義,正反交錯、內容豐富,經驗寶貴,人文資源無可取代,其正正反反的歷史及人文課題與主題往下仍有頑強的生命力。

新舊知識分子幡然覺醒

以這個俱高概括力、中港最大共同地帶及共識為主線脈絡的中史科,既是忠於歷史,又可以提綱挈領、化繁為簡,一理通百理明,教學上事半功倍。在主權、政治和管治層面而言,這主線脈絡是中港歷史意義和現實利益最大公約數,更且順天應人、平息中港和香港部各派政治紛爭,走向和解,甚而上新軌道。

五四運動是在西方現代化壓力下、中國危急存亡之際,新舊知識分子階層幡然覺醒,引領全民從最根本上探索五千年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反思什麼是個人、群族、社會、文化、國家、民族,一個群族、社會、文化、國家、民族怎樣組成和形成;整體如何結構和運作,各次級部分的政經各層面如何結構和運作,整體與各次級部分及個人是什麼關係、個人人生與集體生命如何聯結;集體與個人如何在內外變局及現代與傳統的多重險灘中變與不變、安身立命;具體是提出向西方學習科學、民主及自由等現代文明以改造中國和救國。

香港自由港開埠175年,向二百年來的中國問題開放,(不知不覺)秉承五四以來的精神,在生活實踐中面對、處理、解決了中國及現代世界的「深淺層次問課題和主題」,避免了中國五千年單維單因單元單向極端化,認知及記憶如今仍未過時,仍可五十年不變。這方面中國仍在上下求索,甚而連問題也未進入(不願、不敢、不屑進入),其而要另搞一套課題和主題(最低層次的現實政經外交作用是從西方奪回話語權)。

香港初中中史主線主軸

五四運動這個思潮脈絡、議程課題和人文主題,貫通中國本身和中港歷史關係,正好可以作為香港初中中史的主線主軸,內容包括:

一、中國古代史:中國五千年古文明的來源和來歷,地理及人文歷史概梗;文字成熟以來三千多年的人文思潮(個人與群體組織及大自然關係)、政經社會及國族皇朝如何形成整體(日常運作的「用」、有形無形的結構性的「體」及形而上的文化身份及認同感與存在感的「魂」),輝煌燦爛歷史與文化的多種描述及矛盾來由,各種和各代群體組織的興衰起伏、分合破立更替的事實描述與規律的反思。

二、中國現代史:輝煌燦爛的「體、用、魂」怎樣二百年沉淪,過程及內因與外因;中國與現代世界關係,西潮西學如何東漸侵入,各階段中國官民如何面對和反應;怎樣奮鬥救亡(新舊勢力及思想各方各派、多少種方法和路線),可以括為多少階段和模式,各階段和模式有什麼內容;二百年來發現什麼中外古今千百年計的深淺層次問課題和主題,比較類似古文明的現代化轉型;反思及總結目前中國現狀(取得什麼成績,是否面對、處理、解決了中國及現代世界的「深淺層次問課題和主題」)。

三、香港史及中港關係:香港的古代及現代的來源和來歷,中西古今的政經社會人文資源如何孕育香港自由港,社會整體及其實體性的描述及來由;香港開始中國的恥辱,但又為中國開啟通往現代世界的一扇窗、一條路,中港堪稱現代化的另類「同道同人」,現代化大方向下的途徑大同大異;中國各階段與香港各階段的關係,矛盾分歧共識交錯及轉化,如何化矛盾為動力及互補不足,先行與後發的殊途同歸;香港發展過程中內內外外的深淺層次問課題和主題,如何處理和形成社會整體及次層政經社會教育體制,個人與群體組織(政經社會及中英國族皇朝)關係;香港在生活實踐中累積的現代人文價值及標準、質素及資源,中港關係各階段對中國的意義;回歸歷程及英人治港與中國治港。

歷史的功能在於觀照古今、臆測將來的可能性,將「過去已然」理論化和理念化,探討「未然」的機率,趨吉避凶。沒有理論化和理念化的歷史的參照和指引,祇能在未知中由行動進入盲區,碰釘失誤才知,「經一事長一志」。沒有歷史的省察與感悟,經一事也不一定長一志。

課程指引設計教學考評

判斷初中中史是不是「以歷史之名行『愛國/國民』教育之實」的洗腦,由課程指引到課程設計及教學與考評,可以參照下列問題:

(1)古史的「輝煌燦爛」之外有沒有「興衰起伏及其原委與規律的反思」,中國內部傳統與現代之間有什麼差異,如何走過,代價與收效按什麼標準和如何平章。

(2)中國之外有沒有世界,古今中國與古今(外面)世界的正面及反面關係,有沒有我者與他者;是否站高看遠審視人類文化與政經思潮的交流、衝突及融和,是否客觀持平描述及評析現代中外關係及其歷程中如何比較中西方千百年的異同,如何處理中外關係;有沒有多元多角度多取向的正面反面和對錯是非成敗。

(3)中國二百年在五百年現代化中各階段的試對試錯、起伏歷程,實事求是闡述什麼是現代化,中外各地的現代化,遇上什麼中西古今的問題題課和主題,以及中港各自的認識過程、取向和途徑、模式和得失;中港比較和中港關係。

(4)容不容許這個「香港中史觀」的標誌性事件、人物、思潮理念價值的啟示與殷鑑,能不能把故事講好。

(5)敍述、闡述及論述三者是否分清,教材用詞及篇章的質與量是否恰如其分、免除權威偏頗,是否「先結後論」,指引和課綱的態度上是不是開放各家各派多元討論交鋒。

香港在中西古今間經歷和累積的現代人文價值及標準、質素及資源,不少是中國要成為現代化國家必可少的要素;中國要成為現代化國家、沒有補這些現代人文價值及標準、質素及資源,難以成事,甚而可能走上歷史歪路。

「香港中國史」這條現代世界的客觀現實的主線貫徹中國本中港關係,也必將介定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初中中史科香港一個機會示範怎樣忠於歷史,也是給中國一個機會。如祇聽令於一人一黨一府一國一時一面相一政策一目的一戰略,以權力的主觀愚昧意志偏離歷史和教育的本意,都是人在做,歷史在看。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洪清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