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的轉移
在人類歷史上,亞歐大陸素來是文明最為昌盛的區域;印度洋毫無疑問地是全球貿易最重要的海洋。19世紀末,美國在亞歐大陸之外崛起。1877年,美國海軍學院歷史教授馬漢藉著作宣揚海權論,指擁有海軍優勢的國家將會影響全世界歷史的進程。1904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院長麥金德提出心臟地區論,認為誰能控制東歐平原,就能控制世界島。
羅馬帝國在奧古斯都時代達到盛世,歷史學家稱之為 Pax Romana(羅馬和平);13-14世紀,蒙古人統治亞歐大陸的大片面積,許多歷史學家也就以 Pax Mongolica (蒙古和平)來形容蒙元帝國的統治。很自然地,當代不少人都把如今美國在全世界的霸權稱為 Pax Americana (美國和平)。
20世紀中葉,美國的 GDP 佔全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左右,而歐洲於50年代也開始復興,所以在20世紀下半葉,大西洋上的貿易遠超印度洋的貿易。20世紀末期,亞洲各國先後快速發展;一如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所預言,21世紀將會是亞洲世紀。
中印崛起 卻非取代美國
到21世紀中葉時,估計全球各國 GDP 總量的前六名應該是:中國(2014年第2)、美國(2014年第1)、印度(2014年第8)、日本(2014年第3)、俄羅斯(2014年第9)、印尼(2014年第16);其中四個半國家在亞洲,印度洋上的貿易一定會再度興旺起來;而屆時南海將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商道。
然而,即使中國 GDP 總量居世界第一位,美國、日本及不少歐洲國家的人均 GDP 仍將遠超中國;中國自己估計到21世紀中葉時將會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可謂恰如其分。
中國和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和文明古國在過去兩三百年的大幅落後是歷史的異常;18 世紀中葉以前,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大國的 GDP 合佔全世界的60% 左右。如果沒有意外,中國和印度恢復大國和強國的地位是可以預期的。這才是歷史的常態,但這絕不意味着中國或是印度能夠取代美國的地位。
中國既沒有做全球霸主的意圖,也沒有這樣做的條件。中國有 14 個陸上鄰國,其中四個擁有核武器,和印度還有未解決的邊境爭執;有九個海上鄰國,包括強國日本和幾個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南海國家。為了應付這樣一個複雜而困難的地緣態勢,中國必須審視全域,堅毅沉着,既要與鄰為善,又要堅守底線。很明顯,只有和平的環境才能令中國發展和進步;任何要取消「美國和平」的意念都是妄想,並且會自我傷害。反過來,任何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軍事行動都是缺乏遠見,也不理解中國的厚實和堅韌。
我曾發表文章指出在中亞陸地,中國也需要與相關國家共贏合作,讓新絲綢之路穩定安寧。海上安全航行與陸上穩定安寧是中國的真實需要,且與美國的根本利益毫無衝突。近來中國政府正式提出的一帶一路有利於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有助於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的創建是這個大戰略的一步,也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國牽頭成立大型國際機構。這個創舉已經初見成績,在此次的多哈論壇中被許多人提及。
未來的能源需求
從世界能源需求的角度看,中國、印度將會是21世紀能源需求的主要國家,到2025年,中國將會超過歐盟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入口國/地區。相反,美國在能源方面已經自給自足,即將成為淨輸出國;所以中東對美國的重要性正在減弱。歐盟的新能源還不足夠,所以會繼續需要俄羅斯的天然氣,但不必大量進口(除利比亞以外的)中東石油。
非洲有不少國家都有豐裕的能源儲存,但是非洲也即將進入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加的階段。非洲大陸能否在能源上自給自足是一個目前沒人能夠回答的問題。能夠確定的是,非洲的能源需求仍然會滯後於亞洲,不會成為中東石油的重要輸出地。
總體而言,到2035年,美國、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這三國將會供應全球液態能源的35%,而 OPEC 國家總共會供應大約40%,和2013年的比例相同。
中東往何處去?
由此看來,且不論各國如何面對碳排放的問題,中東的石油在未來幾十年不會缺少買家,只是多數買家將會是亞洲人。
中東產油國家不必擔心他們的石油未來沒有買家,但他們卻不熟悉買家的歷史、文化與社會。
對亞洲各國來說,中東是他們最容易得到能源的地區。但是它們不能確定的是中東多變的局勢和不穩定的生產量能否保證他們的能源供應。更重要的是,能源的運輸是否安全?毫無疑問,印度洋上航運暢通,特別是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以及南海的航行安全對即將大幅增加的運油量極為重要。
兩伊戰爭時,石油運輸就受到軍事行動的影響:一艘香港東方海外公司的50萬噸超巨型油輪曾被伊拉克空軍炸沉。當未來的印度洋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海上貿易地區時,海上安全的重要性將會大增;可以預期,利益不同的各大國在中東與印度洋地區的博弈可能會加劇。
對石油輸出國和使用國來說,印度洋上的和平將是真主、上帝、大梵天、佛陀、玉皇大帝、老天爺的莫大恩賜!
原文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月刊《商薈》2015年11月號,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