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傳統名校決定申請轉為直資學校,再次引起大眾對直資學校制度的關注,可是不少有關討論卻聚焦於轉直資會否使學校貴族化上。筆者曾在兩所直資學校擔任行政工作,對直資學校運作有所了解,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二。
直資非必貴族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為滿足九年免費教育應運而生,政府除了增建官津學校外,亦向私立學校買位,後由於官津學校數量大增,私立學校營運困難,直資學校計劃就是在這還境下於1991年推出的。計劃讓參與的私立學校收取學費同時,亦可按學生人數獲取政府資助。最初參與的學校,除了英基學校和國際學校外,都是收費低廉的本地「愛國學校」,其中有的營運至今,而英基學校則逐步退出直資計劃。早期的直資計少有學校問津,後來當局為了吸引學校參與,調整政策,讓直資學校在財政及資源運用、人事、課程、教學語言、收費、收生等範疇上享有較官津學校更大的自主權,參與學校才陸續新增。及後一些廣受歡迎的傳統名校亦先後加入,由於部分學校學費較高昂,直資學校才開始與貴族學校的印象聯繫起來。
十多年前,筆者參與一所以藝術為重點的直資高中學校的創立過程。當時報名的學生不少來自基層家庭,筆者也曾作學生家訪,了解有經濟困境之學生的情況,從而提供支援。直資並未把那些熱愛藝術的青年嚇退,亦未為學校打上「貴族」的標籤。一位直資校長好友告訴筆者,為了使有意報讀該校的學生不因經濟問題而卻步,她一年走訪了20多所小學,向校長、教師、家長及學生闡述學校歡迎任何階層的學生,並邀請有需要的學生申請學費減免計劃。在她的努力下,該校雖然也是有傳統名校,卻沒給人高不可攀的感覺。環顧事實,不少直資學校的學費僅數百元,較一些津校的課費還低,更有直資學校學費全免。故學校是否貴族化,取決於學校的自我定位,與直資沒有線性關係。
自主和彈性讓學校各展特長
筆者當年任職的藝術直資學校的學費不高,獲學費減免的同學卻不在少數,學校的收入不比津校多,但透過靈活的資源運用,聘請了不少藝術家,以不同形式到校任教,把學校打造成極具特色的藝術學校。離開該校後,筆者在一所中小學一條龍的直資學校工作多年。最近得悉該校的一位15歲學生獲牛津大學數學系有條件取錄,難能可貴!其實早在該學生小四時,學校已發現其數學天份,特意安排中學教師為他教授中學數學,後來經老師及教育心理學家詳細評估後,該生先後兩次跳級;後更在學校支援下,先後應考英國的IGCSE,GCE A-level及本地中學文憑試的數學科,並取得佳績,最終獲得世界頂尖學府繼續深造的機會。值得欣賞的是學校領導充分運用直資享有的靈活性,為學生提供彈性課程,發揮人手及資源潜力。
直資學校領導面臨的挑戰
直資計劃給予學校高度自主,也同時為學校帶來挑戰。如同私立學校,直資學校需自負盈虧,如生員不足,除學費收入減少外,按學生人數獲得的政府資助亦會減少。如學校不能在收生、財務及人事方面作出準確的預測和規劃,就可能入不敷出。再者,津校教師大部分是終身聘用的,工作穩定性高,加上較一般強積金優勝的公積金制度,願意由津校轉直資的好教師不多。為了吸引優秀教師,跳薪級點、進昇機會、長合約、強積金加碼等,直資學校需各出奇招。這些投入和支出需由學校自行規劃和自我承擔。此外,還有特色課程、活動及林林總總的各項需求,都需學校在財務及人事上作出周詳而靈活規劃,這與官津學校管理模式有一定差異,是對學校領導的挑戰。
總結而言,學校在研究直資計劃的利與弊時,除了自我檢視,不要因直資計劃而影響學校的定位外,應充份考慮以下問題:(一)學校是否有條件,並願意透過直資計劃帶的自主權,維持及發展學校特色,並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作更多支援?(二)學校能如何運用直資計劃帶來在資源運用、人事及課程等方面的自主權,達至維持及發展學校特色,並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作更多支援的目標?及(三)學校領導是否為享有更多自主權帶來的挑戰作好準備?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