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改變,不得不提劉蓉的《習慣說》。相信筆者和許多讀者一樣,在學時期一定讀過這篇文章。文章詳述了一則生活中的實例,說明習慣養成後要改變過來就會很困難,並從中引伸並得出「君子之學貴慎始」的結論。當然,全文最令筆者感受最深刻的,除「故君子之學貴慎始」之總結教導外,「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的教訓,也很值得筆者和那些掌管公司領導權威的領導者反思。
作為領導,在自己可控的範圍都辦不好,如何管治更多的人、更大的組織?改革的焦點也找不着、人力錯配,空有權力,如何辦大事?真的是發人深省,受用至今。
教育界的改革現況
可惜,筆者在業界服務多年,見盡不少人和事,擁有大權誰不想?但擁有這個權位,能虛心納諫,知所進退,適當使用權術,能動人以情、說之以理,談何容易?以改變理論為例, Chris James 和Una Connolly根據他們一個有關 “A Model of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的研究,他們是以是否改進(improving)和是否有效 (effective)兩個維度去分析美國學校改革現況,其結論是:兩方都取得正面預計成效的學校為數不多,但有,只要學校領導人和校內分層領導都能緊跟世界教育趨勢與最新教育思維帶領學校改進,學校的改進成效是可期的。
至於一些固步自封、不思改進,沒有效能的學校也為數不少,面臨淘汰的現實、結束辦學。另一批學校,多屬受歡迎的傳統名校,卻是最難改變的,因他們不願追隨改革熱潮,愛維持現狀,雖然底子厚,表面上仍然維持一定的競爭力和效能,但研究者卻認為這種現象絕不會長久,因為時代是會進步的,但若你選擇不求改變更新,最終被人趕過。至於一些新進學校或一些被認定現時為弱勢的學校,但因學校上下在領導人的積極推動改革下,眾志成城,成就卻可預測。
Michael Fullan是世界知名的學者、教育改革專家,相信愛讀「學校改進」(School Improvement) 或「改變理論」(Change Theories)的讀者們,對他應該不會陌生。他曾指出,「許多教改都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乃因許多改革者都分辨不出『改變什麼』和『如何改變』兩者之間的分別;甚至在正式執行改革計劃時,卻發現因焦點錯配而衍生若干新問題來……」
學校改革的主要問題
筆者亦做過若干研究,也去過不少學校實地考察,加上自身的經驗,認為學校改革的基本概念,主要是需要釐清以下問題:
- 有關「為什麼改變」(Why)或「今天的教育為什麼需要改變」的問題
- 有關「改變什麼」(What)或「什麼原因引致有改變需要」的問題
- 有關「如何改變」(How)或「怎樣影響需要改變的原因」的問題
教育改革的主要模式
同時,一般教育改革的施行模式總離不開以下三3種:
- Top-down 「由上而下」模式(乃屬有強制性、有附加壓力、會新增許多結構性的改變和帶來大量非自願性的工作)
- Bottom-up 「由下而上」模式(乃屬自發、自我推動、具革新性、創意和按實際需要或為解決學校某一個問題而衍生的)
- Mixed 「上下兼顧」模式(乃借用大環境的改革建制而以實際校情來進行學校改革)
3種模式,各有支持者,唯今天較容易收效的卻是以「上下兼顧」模式推行改革,最有把握。
最後,筆者想以下述的一個笑話作結,反思作為領導,改變應採什麼態度的問題。話說有某公司高級職員因為在可控的情況下,推行的計劃進展順利甚至可提早完成使命,原以為可以向老闆邀功,得到獎勵,誰知當他正想報告公司該計劃的下一步行動時,老闆的反應是:「這個計劃不是昨天應該已經完成了嗎?你幹嘛今天還在囉唆?」職員自討沒趣!雖然這個虛構故事只屬笑話一宗,但內裏卻說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改變要有全盤計劃,但卻要不斷改變,若改變不能在下一秒鐘調整自己的策略,縱使完成了任務,但其實是失了時間,是得不償失!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