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SPACE)常務副院長(商學及中國發展)劉寧榮教授2018年開學典禮致辭全文,題目為「困局」,本社將分兩篇刊登。以下為第一篇。
歡迎來到香港大學,今天的開學典禮是大家在港大ICB學習旅程的第一天。剛才你們已經在校史介紹中了解到香港大學的歷史,以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在香港知識經濟轉型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基於同樣的理念,2010年,我們正式成立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目前,學員已經超過1萬人,僅上學年我們的新學員就有近2000人。
每次開學典禮進行主題演講,我總是在前一晚構思第二天要講什麼。昨晚到今早,我一直在等待一隻鞋子落地,但到了現在這只鞋子還未掉下來。這就是美國政府會不會對中國的2000億出口提高關稅。毫無疑問,中國將會採取報復措施。這對全球經濟格局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所以一整晚我都處於忐忑不安的狀態。目前還沒有最新消息,而股市一片慘淡。所以今天的開學典禮,我演講的主題就是「困局」。(編按:美國已於9月24日正式落實向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
從歷史中找尋困局成因
今天中美之間正在發生的貿易衝突,導致中美關係以及全球關係發生劇烈變化。那麼困局到底是怎麼發生的?上星期天,我在臉書上偶然看到一個消息,是關於2017年上任的美國總統特使、東亞事務特別助理、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東亞事務的高級主任。我發覺名字和照片都很熟悉,原來他就是我當年在美國的同行朋友Matt Pottinger,中文名字是博明。1997年,我在美國就認識他,是個對中國充滿感情而且非常友善的年輕人,在華盛頓我們一起參加派對,聊天,聚會。後來他到香港和內地擔任路透社及《華爾街日報》記者,我也到港大任教,所以也常常見面。1999年到2005年,他在香港、內地做過很多採訪,但因為他所做的報道,他在北京星巴克被打,也因調查腐敗的報道,被人追打和包圍,並被逼迫把採訪資料撕掉沖到馬桶裏。2004年,我到他北京外交公寓的家參加聚會,與他最後一次見面,從此沒有再聯繫。原來在2005年,他離開北京去了伊拉克,後來又去了阿富汗。他決定棄筆從戎,30多歲時加入海軍陸戰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他在阿富汗,認識了特朗普最早任命的國家安全顧問弗林,雖然弗林因通俄門事件下台,但特朗普將博明留下來。博明畢業於麻省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他上大學時選擇學習中文,一個非常冷門的學科。這代表他的家境富裕,因為不需為未來職業或財富太過憂慮。
美國有不少像博明這樣的人,他們大多在中國經濟騰飛的時候來到中國,如今這樣的一代人回到美國,並在美國發生不小的影響力。在中美兩國首腦的會晤中,博明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也代表特朗普參加過一帶一路在北京的會議。博明離開中國的時候曾說過,他為什麼離開中國?而他為什麼會加入美國陸戰隊?因為6年的中國經歷,使得他更加愛國。他覺得像他這樣的西方人在中國都有被毆打的遭遇,那普通的中國人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境遇?就是這樣一個在中國有過這樣經歷的人,現在是美國政府的中國政策掌門人。
同樣,澳大利亞剛剛下台的總理特恩布爾,他的顧問曾是Sydney Morning Herald(《悉尼先驅晨報》)駐京記者高安西(John Garnaut)。他和博明在中國有類似不愉快的經歷,他覺得中國過去10幾年經濟發展了,但政治上出現退步,成為更加集權的國家,而他同樣主導澳大利亞的中國政策。在美國、澳洲等西方國家,這些過去10多年曾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這群人,他們在中國不算愉快的經歷以及他們對中國不很正面的看法,開始影響到美國及西方政府的對華政策。
再往前,因為我曾做過記者,和不少當年在北京的外國駐京記者相識,CNN的齊邁克(Mike Chinoy)80、90年代是駐北京的記者。他第一次去中國,是70年代尼克森訪華時。他對中國充滿了浪漫情懷,直到1989年,浪漫情懷才破滅。他最近在南加州大學工作,參與制作了一部紀錄片Assignment China(《採訪中國》),記錄了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西方記者在中國的經歷。這是一部不錯的片子,你們有機會可以看一下。
時間再早一點,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出生在青島,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李潔明之後的駐華大使芮效儉,出生在南京,父親是美國教會學校金陵大學的老師。再之前的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把一生都獻給了中國。1949年回到美國之後,他還因親中立場受排擠,去世時中美對峙,他也是中國不受歡迎的人,卻留下遺言,一定要埋葬在他曾經擔任校長的燕京大學校園內。這個遺願雖然沒有實現,最終他得以埋葬在出生地杭州。
美國現今對華看法 與過去大不同
為何我給大家講這些故事?如今美國及西方一群掌管中國政策的人,對中國的看法和認知,和他們的前輩們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不再像司徒雷登那一代的美國人,出生在中國,對中國貧窮百姓充滿了同情心,從心底裏想幫助中國;也不像80年代的西方記者們,對中國充滿了浪漫情懷。而是像博明,在中國經歷了很不愉快經歷,看到了在中國崛起之後,反而出現了許多不公、不義的現象,甚至覺得中國經濟崛起之後反而在許多方面退步了。這在學者中間也是如此,我在華盛頓時經常採訪的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他對中國看法的變化就是一個明證,他曾經非常看好中國的發展趨勢。
如今,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在許多議題上意見相持不下、立場南轅北轍。只有在中國這個問題上意見一致,在遏制中國這個問題上沒有不同立場。那麼這種變化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如果只是聚焦2018年發生的事件,大家可能會覺得中美之間似乎突然之間變成仇敵,而不久前我們還提到要建立中美兩國新型大國關係呢!其實這不是短短半年至一年才出現的問題,也不是特朗普上台之後才發生的。在特朗普與希拉莉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中國還以為商人出身的他比較容易打交道,不像希拉莉老拿中國的民主和人權說事。
如今面對特朗普入主白宮又怎麼樣呢?所以這不是總統個人的問題。中美之間存在的問題不單單是特朗普本身的立場,這個問題要追蹤到十年前,而變化的起點是2008年,那時北京奧運會剛剛結束,某種意義上是中國非常輝煌的一刻。但在西方看來,中國的政策隨之發生變化,開始倒退,政治上明顯收緊。
而經濟上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但只有一個國家安然無恙,那就是中國。中國不僅安然無恙,而且發生了經濟騰飛。美國人開始以不同的心態看待中國,而且感到緊張,這是一種心理上的緊張。美國人認為中國與美國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國家資本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的競爭。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意味着什麼?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意味着權力對市場的干預,對市場的保護。來自紐約大學的伊恩·布蘭默,兩年前他被邀請到北京,他就公開表示,國家資本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的競爭會影響全球民主發展,甚至使得中國模式在發展中國家更受歡迎。他是一位政治學者,專注美國外交政策與全球政治風險,還是一家辦公室遍布全球的政治風險與顧問公司的創始人。而哈佛大學著名的經濟學和經濟史教授、來自英國的尼爾·弗格森表示,在自由資本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競爭中,美國必將一敗塗地。他早在金融危機過後就說,「今天的世界看起來不同以往,現在的金融危機似乎證明,自由資本主義站立在怎樣的泥足之上。華爾街崩潰,似乎唯一成功應對其連鎖效應的就是中國政府控制的經濟。」所以在美國和西方至今不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他們認為中國權力與市場相不分離的政策,使得美國及西方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
所以中美之間的戰略矛盾,並不是始於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而是在政治層面與經濟層面,美國人發現原來的期望一一落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並沒有朝着更加寬鬆、更加市場化的方向發展。中國經濟發展之後,也沒有朝更加民主的方向轉變,或者簡單說,變得更像他們那樣的人。這就是他們的認知,不管我們同意不同意,這一點加劇了中美之間的矛盾,也是困局發生的根本原因。
特朗普的班子裏面對中國持鴿派立場的,除了華爾街出身的財政部長已經蕩然無存。他任命的國家貿易委員會顧問納瓦羅,已經寫了三部關於中國的著作,《致命中國》、《臥虎》、《中美必將發生的經濟戰爭》。而納瓦羅現今主宰着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所以可想而知,要擺脫中美之間的困局是何等之難?除此之外,現今還有一個熱點,那就是南海,美國看到中國在南海軍事部署上的變化。當然對中國來講,南海是決定未來發展的巨大戰略要地。如果無法控制南海,無疑會影響中國的戰略布局,所以這方面也對美國產生了巨大衝擊。所以中美之間的競爭不是僅僅在貿易領域的紛爭和競爭,在哈佛執教50多年,曾擔任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的埃里森教授,去年出版新著《注定一戰:美國和中國能逃避修昔底德陷阱嗎?》,即刻引起了大家的注目。但我去年帶同學去華盛頓拜訪國會、國務院、國防部,以及當地的一些智庫,提到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保守人士就攻擊那是曾經對中國抱有幻想的一群知識份子,又一次單相思。在他們看來,中美之間就是一種競爭關係。
「困局」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
!doctype>劉寧榮簡介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常務副院長(商學及中國發展)、中國商業學院執行院長。
教育家、行銷傳播專家與媒體人,專注戰略發展、品牌管理和營銷傳播。近年致力於高等教育,特別是教育市場 化和國際化,以及教育營銷和創新的研究,發表了有關教育、營銷等方面的論文,並出版了有關中國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市場化和 分權化的學術專著。
《英國國際教育發展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和《持續教育和高等教育期刊》(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評審人。他還經常就政治、經濟、和社會等 領域影響中國發展的議題發表演講。
創立HKU SPACE中國商業學院和企業研究院,並任執行院長,以創新型專業商管學院為定位,培育專業高管人才。他提倡創新教學和主動學習,強調教與學的4P模式:專業(Professional)、前瞻(Prospective)、實用(Practical)、實效( Problem-solving),並在專業與高管教育中引進人本教育。
曾在美國任職營銷和傳媒顧問公司,在紐約與華盛頓兩地從事企業形象與品牌顧問。亦曾任職多家中英文媒體,並在華盛頓擔任過白宮記者,多部深度報道的新聞作品和著作在中國內地、香港和美國出版。
曾是美國亞洲基金會、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及德國柏林國際新聞研究院的訪問學人。曾於1996年在美國被評選為五百位最有影響力的亞裔美國人,是南開大學學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碩士,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博士。